小檔案卡普勒斯(左)1930年美國、奧地利美國哈佛大學、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化學教授
李維特(中)1947年美國、英國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
瓦歇爾(右)1940年美國、以色列美國南加州大學特聘化學教授圖/法新社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二○一三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九日揭曉,由三位都擁有美國籍的分子化學家卡普勒斯(Martin Karplus)、李維特(Michael Levitt)和瓦歇爾(Arieh Warshel)共獲殊榮。他們研究出電腦模擬方法,用來了解與預測化學反應過程。
過去化學家用塑膠球和棍子製作分子模型,現在用電腦,大幅加快新藥與新裝置的研發速度。這三位科學家的得獎理由是,他們奠定的基礎,能讓科學家創設電腦模型,用來了解並預測複雜化學過程,譬如汽車觸媒純化廢氣或綠葉的光合作用等反應過程。
卡普勒斯在奧地利出生,擁有美國與奧地利雙重國籍;李維特在南非出生,擁有美國和英國籍;瓦歇爾在以色列出生,有美國與以色列國籍。三人現今都在美國任教。
評審委員會表示:「反映真實生活的電腦模型,對今日在化學上獲得的大部分進展相當重要。」
與八日頒發的物理獎相較之下,媒體對於化學獎的關注度較低,得獎的三人也不是媒體預測的最大熱門人選;一向在諾貝爾預測具相當準確度的湯森路透,這次預測的三組熱門人選都落空,包括研究DNA奈米技術的艾力維撒托斯(Paul Alivisatos)等三名科學家、美國化學家費恩(M. G. Finn)等三人,以及發明「艾姆斯測驗法」的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艾姆斯(Bruce Ames),都未能獲獎。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用數字解讀了諾貝爾化學獎百年來的歷史;自一九○一年至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已頒發一百零五次。一九一六、一九一七、一九一九、一九二四、一九三三、一九四○、一九四一和一九四二年未頒獎;這些年分大部分恰逢第一次或第二次世界大戰,化學領域沒有足夠重要的發現和突破。
諾貝爾化學獎有六十三次頒發給個人;二十三次兩人同得;十九次由三人共享獎項。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的一百六十六人中,有四名女性,其中一位是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居禮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