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小周說,香港的政治愈來愈台灣化,讓人看到那些久違了的、濃濃的台灣味。
台灣味?那一種政治是台灣味?我和小周坐在蘭桂坊的酒吧,談香港政治的最新發展。
採訪政治新聞多年的小周說,台灣政治近年的一個特色,就是強調本土優先,台灣第一。每次選舉,無論藍綠,都要強調自己是最「在地化」的候選人,最能夠代表台灣的利益。
我說,香港政治也是要這樣向選民訴求嗎?
小周說,最近看那些議員的口號,都強調要「香港本土優先」、「拒絕大陸化」,對於外來的一切都予以高度的懷疑,尤其是大陸來的遊客、陸生,都被質疑會損害香港的利益。
我喝了一大口香港製造的「生力啤酒」,問小周說,這是否代表香港民意的最新看法?
小周倒是喝他最喜歡的墨西哥啤酒Corona,還在瓶子放一塊檸檬。他說,其實香港的社會非常國際化,就像這瓶Corona啤酒,是外來的味道,但在香港的酒吧都很受歡迎。
我說,所以民意並不支持這樣強調「本土優先」的言論?
小周說,其實關鍵是經濟。近年香港的經濟,看似很繁榮,地產和股價都一度飆升,但也使貧富懸殊愈來愈厲害。大學畢業生不少的待遇,也與十年前差不多,都是一萬港幣左右(約三萬七千塊台幣),但香港要租一個單身的公寓房子,就要一萬塊,也就是說,年輕一代的月薪只能夠租一個房子。因此他們經濟不能自立,薪水連養活自己都困難。
我說,他們就只能黏著父母,當啃老族?
對。小周說,他們都怨氣沖天,這其實和台灣大學畢業生很像,不少人都只拿22K,也是經濟上無法自立。
我說,這也使他們愈來愈多排外的思想?
小周說,他們發現大陸的遊客出手很闊,並且將香港的房地產炒到天價,也買光了香港的奶粉和民生用品。儘管最後香港政府推出辣招來對付,壓抑樓價,也保證奶粉的供應,但排外和「反對大陸化」的聲浪仍然高漲。
我說,怪不得香港的一些網站充斥著憤青的聲音,大罵那些大陸人,說他們是蝗蟲。
小周說,凡是反對他們這種蝗蟲言論的聲音,都會被批評是「賣港」,是出賣了香港的利益。
我說,這不是和台灣一度流行的說法很像嗎?凡是不同意那些偏狹言論的人,都會被罵為「賣台」?
小周說,這就是香港政治的台灣化。
我說,但台灣現在已經很少見這樣極端說法,一般民眾也不會認同這樣的說法。
小周說,對,台灣的藍綠之爭和種種極端的言論都已漸漸沉澱,藍綠兩派都已經比較有一種共識,不會隨便扣帽子罵人。
我說,但香港這樣的極端的、刻板印象式的說法,才方興未艾。
小周說,這也許是一種台灣式的政治麻疹,整天叫嚷「本土優先」和「賣台」,但台灣發作過了,如今大家都可以免疫,見怪不怪。但香港才剛剛開始。香港人也要面對這樣的政治麻疹,要面對上綱上線的「本土優先」和「賣港」。
小周將那瓶Corona啤酒一口喝盡,笑說只要多喝「非本土優先」的啤酒,就會對這些政治麻疹有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