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在屏東海生館展示圈養八年的鯨鯊於十日野放,但因野放位置太靠近岸邊,且野放前,鯨鯊未經訓練,造成二度嚴重擱淺,第三次才順利野放。海生館事後宣稱鯨鯊已「順利游向大海」,但動保團體昨天控訴,野放過程粗糙,沒有綁衛星定位的鯨鯊,恐怕凶多吉少。海生館坦承:「野放不算成功。」
動保團體批評,這隻鯨鯊之所以養這麼大才野放,是因為海生館一直在等待新的小鯨鯊進駐。最後因為無法負荷大鯨鯊飼養,才草草野放。
動保團體昨天播放鯨鯊野放影片,載運鯨鯊的車輛從海生館到海邊的過程,車上的水就大量溢出,水早就不足;當鯨鯊運到海邊後,更因距離海岸太近,加上鯨鯊在海生館內早已習慣在窄小空間打圈圈,造成鯨鯊游回岸邊二度擱淺,情況令人不忍。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鯨鯊野放前,曾透過立委與海生館、海景公司開了多次協調會,建議應先做馴餌覓食訓練,並設置中繼站讓鯨鯊適應再野放,且野放點應在海口港至少二海浬外野放,成功機會才高。
但最後的野放點改在屏東竹坑港,結果六小時內二次擱淺,也沒人留在現場評估或進行危機處理。
朱增宏說,被飼養八年的鯨鯊,早已失去游入深海的能力,加上擱淺時,海生館、海景公司沒有應變措施,竟想徒手搬動重達三千六百公斤的鯨鯊,後來才緊急雇膠筏支援,導致鯨鯊擱淺時早已全身是傷、呼吸停止,瞳孔也沒反應。
這隻鯨鯊沒有任何衛星追蹤器,被硬生生拖向外海,且當時已魚肚翻白。朱增宏大罵,這不是野放,根本是「棄養」。
海生館表示,鯨鯊野放確實不算成功,事前風險評估都認為成功野放機率超過八成,卻發生鯨鯊洄游擱淺現象。但鯨鯊身上有標籤標示,也通知海巡等單位留意,「絕對不是所謂的棄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