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總理李克強上任甫滿百日,「李克強經濟學」已成國際矚目的熱詞。《人民日報》旗下的《中國經濟周刊》昨天以專題報導李克強經濟學,詳細描述了其出處、輪廓與重要內涵。報導中說,創造此名詞的巴克萊資本公司認為,李克強已下定決心將中國經濟帶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所謂「李克強經濟學」的英文是Likonomics,它指的是新任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新政府所制定的經濟政策,核心內容是「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槓桿化和結構性改革」,以短痛換取長期的益處。
巴克萊對李克強經濟路線的判斷,是在李克強的政府「鐵腕治理」了今年六月爆發的所謂「錢荒」後,人民銀行並未像以往一樣,立即透過逆回購,向市場投放一些流量,以緩解資金短缺。而即使在過去的三個月,中國經濟雖經歷了經濟增長速度下滑,李克強仍頂住了出台新經濟刺激措施的壓力。
中國大陸的出口如今的處境卻十分尷尬,依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的出口只有百分之一點六的增長,離大陸制定的百分之十的目標有很大距離。為什麼中國經濟會減速?共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對周刊說,「因為前三十年的模式不能支撐未來的發展了,必須調整前三十年的模式。中國現在就面臨著一個改革的十字路口」。大陸商務部國貿經合研究院長霍建國則認為,大陸的經濟最終要逐步轉向內需為主的增長模式。
周刊指出李克強上任後,曾作出承諾要把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從一千七百多項再削減三分之一以上。而他在第一次國務院全體會議上又強調,要真正向市場放權,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放鬆政府管制」也因此被學界解釋為「李克強經濟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