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風鈴聲下的戰地記者

陳文茜(文茜世界周報主持人) |2013.06.11
1318觀看次
字級

寧靜小鎮。我抱病於紐約手術前,前往二○一二年二月死於敘利亞內戰的戰地女記者瑪莉柯文(Maria Colvin)的家。我的美國家人極力反對,我剛剛因罕見結石引發感染住院,從醫院至機場搭乘十五小時飛往紐約準備手術;但我仍執意前往。如果一個已然失去眼睛,腦、胸均受傷的女性,仍勇敢奔馳於北非、埃及、利比亞戰場…,最終死於敘利亞內戰,我的病算什麼?

長島小鎮牡蠣灣(Oystr Bay)一直是許多紐約人的度假勝地,多數人家門口放著大船,沙灘是白色的,繁花似錦;大概只有瘋子才會選擇遠離此地。瑪莉不只是個「瘋子」,進入耶魯,不當精英從基層小記者幹起,只為了替「人的和平」盡一分心力。約翰藍儂寫唱〈Imagine〉,他沒有為自己撰寫的歌詞做太多事;Bob Dylan哼唱〈Blowing In The Wind〉,他仍在風中歌唱。他們的歌詞撼動了瑪莉柯文的靈魂,瑪莉堅信「人的和平」不是唱出來的,是奉獻換來的。她選擇行動的路,這些歌曲傳遞的價值;最終並成了她葬禮上的音符;至死方休!

抵達瑪莉家中,獨居於此的八十歲母親應門。屋內盡是關於女兒的報導,包括失去眼睛但因而引起國際力量介入而結束的斯里蘭卡內戰,當地人寫給瑪莉母親感謝的信;包括敘利亞移民美國的人製作大看版,歌頌瑪莉的勇敢,這些敘裔美籍人士在車上掛著悼念瑪莉的標語:「瑪莉,妳是自由烈士」。瑪莉的母親說:「我以她的成就為傲,但有時我也只想把她當成一個女兒,我的寶貝…。」瑪莉家族為愛爾蘭後裔,瑪莉三歲時定居於長島小鎮。媽媽至今仍保留瑪莉的小房間,夢幻的綠色壁紙、夢幻的莫內複製品…。她和所有的女人一樣,崇尚美的事物,渴望愛情;但與多數人不同,她對「和平」的信仰,堅硬如石,親臨現場,永遠站第一線。

瑪莉的第一個戰地採訪地點北愛爾蘭有祖先的苦難,一九八○年代還淌著血。訴說完了祖先的苦難,她轉往關懷地球上其他槍林彈雨下的人民,波士尼亞、斯里蘭卡、賴比瑞亞、盧安達…,我問瑪莉的母親:「妳曾想阻止女兒嗎?」她回答我時,沒有眼淚、沒有遲疑,更沒有懊悔,「無人可以阻止我的女兒,她從小就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如果她決心做某件事,她一定會盡力做到…,我從未阻止她,就算我想,我也做不到。」

等瑪莉的人生落幕時,她才奮力地完成一個母親最深刻的願望。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當敘利亞政府以GPS鎖定瑪莉和CNN連線的地點,然後以火箭炸死她後,敘國拒絕交出她的遺體。母親透過美國、法國交涉,「我要她回家…我要她回家」;她的遺體被棄屍於郊外,二十天後朋友在腐爛的身體上找到了她特徵的「獨眼龍」,最終,火化後完成母親的願望,長眠於長島家鄉。

是什麼使瑪莉柯文於斯里蘭卡內戰失去一隻眼睛後,仍不畏懼繼續奔馳於戰場?母親回憶當時她不只眼部受傷,子彈穿過顱部、胸膛,回美國醫院至少治療了半年。紐約一家報社邀聘她出任國際版主編,她只待了幾個月,接著告別辦公室,「我不能坐在那裡看著這些故事,把死亡數字變成標題」…。

瑪莉的葬禮,沒有太多哭泣。其間播放一支影帶,她幽默地告知親友們「一隻眼睛瞎了有個好處,戰地裡所有人皆因害怕開燈睡覺,如果我側躺睡沒瞎的這邊,瞎掉的眼睛自然會把光遮住。」

採訪過程老聽到愛爾蘭的風鈴聲;問瑪莉媽媽,那是什麼?媽媽帶著我們至溫馨的後院,回憶瑪莉小時如何於坡地上滑草;接著轉身指著風鈴,「這是姪女送的禮物,上面刻著瑪莉的名字,鈴聲很美,我把它吊在最靠近我的臥房角落;鈴聲每回響起,便是我想念她的時候。」

瑪莉的母親隨後又帶著世界周報團隊進入屋內,我一個人獨留後院,望著風鈴,回想這個與我幾乎同齡女人的一生。

她來自寧靜小鎮、她的國家沒有戰爭,但她的人間地圖比我們凡人大太多。風吹著,鈴聲不斷響起,像召喚,召喚我已然死寂的靈魂;召喚著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