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聯準會上次決策會議紀錄顯示如果經濟持續改善,多位官員將在六月的會議中同意縮小量化寬鬆政策(QE)的規模;主席柏南克二十二日也表示,可能在未來幾次決策會議上決定減少購買債券,但條件是時機必須成熟。這兩項表態,使金融市場更加擔憂聯準會不久後即將展開退場行動。
聯準會二十二日公布上次決策會議(四月三十日到五月一日)紀錄,指出如果未來各項經濟報告顯示出「經濟成長已經夠強且能持久的證據」,則有「多位」決策官員願意最早在下次會議(六月十八日至十九日)時,同意減少購買債券的金額。
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二十二日在國會做證時表示,「我們正努力評估就業市場展望已經出現實質且持久的進展。如果我們看到改善,且我們有信心此一趨勢能夠持續,則我們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幾次會議上(約每隔六周舉行一次),採取措施以減緩購買(債券)的速度。」
不過聯準會對於何時開始縮小及停止QE的規模,仍抱持審慎的態度。上次會議紀錄中指出,「多位與會官員表示,在減緩購買債券速度的適當時機來臨之前,需先看到經濟出現持續的進展、對未來展望更具信心,或是(就業)再度下降的風險已然降低。」
柏南克二十二日出席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的聽證會時指出,「在不成熟的狀況下緊縮貨幣政策,可能會使利率暫時上升,且將使經濟復甦終結及通膨進一步下降的風險升高。」
聯準會決策主要決策官員之一、紐約地區聯邦準備銀示總裁杜德立時也表示,要採取緊縮政策仍為時過早。他說,「我認為從現在起三、四個月內,大家將更能了解經濟是否已健康到足以克服財政拖累的負面影響。」
儘管聯準會態度審慎,但單單是「可能」縮小QE規模,便導致二十二日美股開高走低,也成為造成二十三日全球股市重挫的原因之一。美銀美林資深經濟學者韓森表示,「市場對任何聯準會可能退場的暗示,反應都會相當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