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財產公益化,你我都可以做到

陳長文(終身志工) |2013.04.10
1067觀看次
字級

每年的清明節都是與家人一起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重要日子,今年的這天我同時看到兩則有關父母親遺產處理的新聞,形成強烈的對比,令人感慨良多。

話說台南一戶農家,父母親十年前過世,留下七分大的農地給七名子女,子女們考量一旦把土地分割出售再分產,家的凝聚力就不見了,因此決定不分家,還將父母葬在這塊他們生前耕作農地上。

十年來,七位子女輪值分工打理,已經退休的兄長幾乎每日都在這塊農地上灑水除草;住在台南的,每周盡量撥出一天幫忙整理;住在外縣市的,則每個月撥出一天返鄉。如果輪值的那天臨時有事,家人也會互相支援遞補,遇到要花錢分攤整栽時,平時做得少的會主動多出一些,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這樣一家人不僅為了這塊農地經常連繫往來聚會,更合力種了兩萬多株花木,讓這塊農地變身為社區小公園,成為地方的佳話。

另一則新聞是居住在桃園的一名男子,為了覬覦父親在屏東土地銀行的一百五十萬元定存,在父親臨終彌留之際,載著父親從桃園直奔屏東領錢,行員看到父親本人以為是經得同意解約領款,遂讓這名男子順利將錢領走。領到錢之後不到一個小時,父親在回程路途中往生。這名男子的兩個哥哥知道這件事後,對弟弟的行為提起告訴,經法院以偽造文書裁定判刑七個月,並且要返還這筆存款。

有人看到這樣的兩則新聞,第一個反應可能會是台南的一家人比較富有,而桃園的比較清苦,所以會有不同的結果,其實不然。很多檯面上比七分地更富有百倍的有錢人家,因為爭取遺產糾紛而躍上媒體版面的,時有所聞;而清貧家庭中,視親如己、不忮不求的,更是大有人在,這些道理說起來大家都懂,但做的時候卻有極大的不同,關鍵乃在於價值和選擇。

其實,親情與財富並不是非A則B的選擇,兩者是可兼顧的,甚至我們把更大的愛—「社會公益」再納進來的話,也是可以兼蓄相容的。

多年前,當股神巴菲特捐出三百億美元給世界第一富豪比爾蓋茲所成立的基金會,並且強調不會將財產留給子女時,筆者就呼籲國人將部分財產做公益捐贈,這樣的善行不僅可以影響子女的行為模式,更可以擴大關懷,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在台灣,也有愈來愈多成功的企業家奉行社會公益的理念,捐出自己的財產,都為台灣社會樹立了標竿典範,做為他們的子女,也會為此而感到驕傲。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一定不會忘記「台灣之光」陳樹菊阿嬤,平時省吃儉用的她,卻時刻力行即時行善,她最常說的就是「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所以她從未想過把錢攢起來,累積她身後的財產;而面對外界不斷的讚譽,她則淡淡地說「這沒什麼,大家都可以做到,捨得與不捨得而已」。陳樹菊阿嬤的價值和選擇對台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遠超過她捐款數額的數千萬倍。

社會公益的型態很多元,或許你我不能像這些知名的企業家一樣捐出鉅額的遺產,但我們一定可以學習陳樹菊阿嬤的做法,更可以和台南這一家人一樣,將父母親遺留給我們的,不管是財富、親情,甚至是知識、品格、和諧或是善念,藉由公益的概念,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