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十七世紀科學革命以來,科技由於它的貢獻,在產官學的支配體系裡,已取得相當權威的地位。科技專家和科技官僚也有了極大的話語權。
但從一九六○年代以來,由於科技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出現,已使得懷疑科技的態度在世上日益滋長,人們已理解到:
(一)科技理性是一種單向度的理性,它以效用為單一目標,低估了其他目標,因此科技經常反而是造成了公害的氾濫。
(二)科技專家也是人,也有每個人都會有的劣根性,當科技成了一個體制,它就會有其他體制都會犯的弊病,它會高高在上,拒絕接受批評監督;它會自以為是,暗槓起來該科技的缺點訊息;它會造假,以欺騙圈外人。科技體制的這些弊病都有實憑實據,並非人們的誣賴。
(三)愈是尖端的科技,由於涉及國家的競爭,經常都不講究科技研究的根本規範,在生命科技的病毒研究上可稱代表。近年來世人即在懷疑當今世界各種病毒為害,極有可能就是生物戰科技研發,從某些實驗室外洩所致。
(四)除了上面這種實際上的弊端外,當代從德國崛起的「風險社會理論」,更從哲學的角度著眼,認為世界的本質有著不可預測性,人們以前相信的「科技理性」和「現代性」,以為人定勝天,只不過是種一廂情願的想像。事實上事情的因果至為複雜,當人類對世界投下了一種A的變因,人們以為它會出現B的果。但實際上卻可能經過攪動,產生一連串非B的意外結果。風險的巨大和不可預測,如果人類還知道警惕,就應懂得對大自然知所謙卑,有誰知道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會破壞空中的臭氧層,造成地球的暖化和氣候異變?有誰能預測到,細菌和病毒這麼簡單的有機體,可以透過基因的重組,而變為致命的因素?有誰能預測核管理能力卓越的美日,竟有那麼多核意外和核廢料外洩的事件?人類一直很有自信的科技,它擾亂了自然秩序,大自然的反撲邏輯竟然如此難以預測。因此近代思想家已指出,面對風險的日益增多,人類在思考及作為上,已需把未來這個因素放在相當重要的地位,才不會贏得了現在,卻輸掉了未來。
正因人類對科技已不再那麼迷信,因此在福島核災後,全世界才會出現巨大的反核聲浪,而不再聽信所謂核子專家那種並不誠實的說法。核子專家宣稱,可以透過管理和建築的強化,阻擋核災的發生,並找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來監督擔保,但這只是一種兜圈子的說法,其實世界上並沒有這種可擔保的機構。近代德國思想家哈貝瑪斯說過,未來的人類已必須更加注重生活世界的不被體系所製造出來的威脅所侵犯;而政府則要更能以未來為導向,從事社會的轉型。而科技專家在這種問題上為了他們的職業利益,他們是不可能改變的,這也顯示了科技專家知識盲點的嚴重。
因此,在這個科技公害及科技風險日增的時代,人們對專家已必須有所保留。盡信專家不如無專家,公民自己的選擇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