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廳目睹一個畫面:一位中年婦女手握湯匙,哀求已就讀國中的孩子,「再吃一口就好,你吃得太少,營養不夠就沒力氣讀書了,再吃一口好不好?」那個男孩身著國中制服、頭戴耳機、手持掌上型電動玩具,完全無視於苦口婆心勸他吃飯的母親。
朋友恰好是那個孩子學校的老師,見狀忍不住上前。她拔掉男孩的耳機,怒斥道:「我是國中的老師,不管你是哪一班的,媽媽在講話,你不應該裝做沒聽到,而且你幾歲了,還要媽媽餵你吃飯嗎?」隨後她轉頭對中年婦女說:「別把孩子寵壞了,妳這樣溺愛他,有一天妳會後悔的!」
台灣生育率全世界倒數第一,少子化讓部分父母對孩子的呵護照顧,到了非常誇張的地步。愛孩子不是要當他的忠實奴僕,而是要適當地管教,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我鼓勵父母採取「愛的教育」而非「打罵教育」,因為打罵教育只能暫時讓孩子順從,無法讓孩子打從心裡了解是非對錯。所有可以用「打罵教育」完成的「教導」,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也能完成。
根據教育學理論,父母親教養子女的方式有民主、權威、溺愛、忽視等四種類型。其中以民主型父母的管教方式最恰當。他們給孩子充分的溫暖與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教導及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並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自制力。然而一不小心,民主型父母就可能變成溺愛型父母。
溺愛型父母又可以細分成過度放任或過度保護兩種,過度放任孩子的父母,沒有替孩子設定規則,他們接受孩子所有的行為和欲望。我朋友開設的安親班,就曾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有位身材阿娜多姿的英文女老師,某天在幫小學生上英文課時,忽然被一位國小四年級的男孩用手指戳胸部,女老師立刻打了男孩一巴掌。回家後,家長看到孩子臉上的巴掌痕,不問孩子是否犯錯,堅持提出告訴。
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則是一直幫孩子解決問題,沒有讓孩子有嘗試錯誤的機會。例如害怕年幼孩子吃飯吃得滿地都是,索性每次吃飯都餵孩子,剝奪了孩子學習使用餐具的機會。當孩子寫功課遇到問題時,父母就乾脆幫孩子寫……這些都是過度溺愛的行為。
曾在報上看到一則新聞,有位年近五十才生下獨子的父親。因為晚年得子,從小這孩子要什麼,父親就買什麼給他。兒子長大後,不想外出工作,整天在家裡打電動,當「啃老族」。
有一天老父親喝了酒,破口大罵孩子不成才、沒有用……兒子一氣之下,拿榔頭往父親頭上敲,當場打死父親。
根據警察說法,兒子到派出所自首後,只關心自己是否可以減刑,完全沒有因為父親死亡而傷心落淚。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容易產生懶散、驕傲、耽溺等不良人格,教養孩子千萬要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