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C國際學生證台灣總發行量為十萬多張,亞洲第一。現今結合智慧型手機定位功能,可隨時查詢鄰近專屬優惠。
圖/黃士航
【本報台北訊】國際學生證(International Student Identity Card,ISIC)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背書認可的國際通用學生證,總發行量突破一億張;台灣總發行量十萬張,居全球第十、亞洲第一。
為慶祝發行六十周年,國際學生證總部舉辦「國際學生證未來樣貌發想全球競賽」,前三名可到國際學生證的發源地哥本哈根參加年度大會。
發行台灣區國際學生證的康文文教基金會昨舉行記者會指出,國際學生證在台灣總發行量約十萬四千張,「遙遙領先南韓的八萬多張、日本的六萬張」,並且淡江大學、中原大學等十八所大專院校的學生證,本身就是國際學生證。全球發行量最高的前三名則是荷蘭的九十萬張、巴西的二十七萬張與法國的二十六萬張。
國際學生證持有人能在全球享有四萬多種消費優惠,像是買學生機票、逛博物館等。
隨著科技進步,國際學生證也有不同樣貌,最早期的是紙卡,到現在演變成塑膠卡,還與校園學生證「兩卡合一」,有的還加上悠遊卡「三卡合一」。本次比賽就請參賽者提案未來的國際學生證樣貌,前三名可到哥本哈根參加年度大會,由總部免費提供來回機票及五晚食宿。
國際學生證在一九五三年創立,那時全球還籠罩在二戰的仇恨中,一群歐洲學生就在丹麥的哥本哈根發起國際學生證,希望學生即使出了國,也可靠這張通行證走入世界,享有與當地學生一樣的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