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病患臨終前,有時因家人善意,反被蒙在鼓裡,安寧基金會近來推動「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在病人有意識時就簽署,表達在呼吸心跳停止時是否接受急救、死亡地點在醫院或家裡、指定代理人等意願。
健保局鼓勵醫師主動對末期、病危患者開口,如果患者意識清醒,更可在場表達自己想法。
但安寧基金會執行長張嘉芳表示,國人對談論死亡仍有不安與避諱,更怕當事人無法承受,刻意隱瞞病情,或患者意識不清,只能由家人代為決定。臨終這段路怎麼走,當事人能實際參與的很少。
亞東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表示,他曾遇到繼續急救仍會變成植物人的患者,太太、孩子含淚打算放棄急救,但平常鮮少聯絡的親戚,突然跳出來指責,讓親近的家屬備感壓力。
張嘉芳說,國外已推行多年「預立醫療自主計畫」,除了國人較熟悉的臨終前「放棄急救同意書」,每個人可依照病況設想,如果遇上無法自主呼吸,要不要依賴呼吸器等維生設施、以及死亡地點在家中或醫院、指定代理人等,先思考、跟家人討論自己希望的醫療處置。
預立醫療自主計畫重點
1臨終時是否放棄急救,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
2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可代意識昏迷的患者做決定
3死亡地點在家中或醫院
4以自己疾病狀況設想,如果遇上無法自主呼吸,要不要依賴呼吸器、洗腎等維生設施
資料來源/安寧照顧基金會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