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受氣候變遷之影響,台灣同樣也面臨氣候變遷之威脅。近來因降雨強度增加,造成河川流量改變、供水系統衝擊、複合型災害風險提高、河川汙染問題以及生物多樣性衝擊,導致因颱風暴雨造成之坡地災害,使得水庫淤砂量增加,影響水環境與供水系統之穩定性與永續性,提高水資源調度與管理難度。
依據「行政院成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所頒行之「永續發展政策綱領」,其中「永續的環境」一章中提及:「氣候變遷衝擊情勢已無可避免,只能積極去適應。為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及社會公義等永續發展理念,需加強與民眾溝通協調、落實與深化永續發展理念、促進民間參與水利建設及加強水資源相關事權整合或跨部門合作等策略,並採取滾動式的水資源供需檢討,提高用水效率,以及積極發展新興水源等策略」。氣候變遷對台灣可能造成之衝擊,結合水、土、林多面向之影響,茲可歸納以下五大面向衝擊:
(一)水資源與自來水供應層面:高頻率高強度且持續更久之乾旱、降水和融雪型態改變、蒸發量增加及海水入侵地下水含水層,對人體健康與水生生態以及供水系統衝擊,並提高水汙染問題。
(二)水環境與生物生態層面:由於極端天氣事件,對水利基礎設施和水生生態系統造成影響;氣候、海水和淡水水域不斷變暖,導致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惡化,並改變水生生物生態。
(三)災害防治與永續工程層面:氣候暖化造成優勢藻類改變,且水溫增高亦利於藻類生長,提高優養化之威脅;災害型態可結合海平面上升、洪水和風暴增加,增加崩塌規模並造成更多土砂進入水體,產生土砂災害複合式衝擊。
(四)應變管理與行政管理層面:多數法令規章未將氣候變遷納入考量,造成行政部門間資源無法整合。
(五)民眾及非政府組織參與層面:任何政策的制訂與推行,需有民間力量的參與,方可事半功倍,反之則多窒礙難行。
據此,台灣水環境永續經營應以整體流域永續經營為目標,重點項目為確認可容許衝擊限量,評估各類行為,包括:工程開發、觀光遊憩、農業施作等,並與水質預警機制結合,以確保飲用水水源保護以及生態保育。針對上述五項層面之問題,建議國內未來因應氣候變遷水環境調適策略應為:
(1)水質清淨,水量穩定:藉由適應及減輕策略,增進維護區內水量涵養能力,確保自來水安全;強化永續流域管理,長保水質潔淨安全;確保水文與氣候資訊之完整性與可信度。
(2)生物多樣穩定,生態環境健全:健全生態棲地廊道,監控生態多樣變化;增加溼地空間,透過整合式思維於維持及增進溼地效能,強化碳匯功能;保護、維持和復育集水區,並保留其所提供的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利益。
(3)工程生態友善,水庫永續利用:增建永續綠色公共設施,包括:水資源、生態保育、水土保持、休閒遊憩;健全水土保持評估制度,控制土砂流入,並完善控制氮磷,避免水質優養;創造綠美水岸環境,發揮生態教育功能,使之具安全與生態效益。
(4)行政效率管理,彈性因應衝擊:統合行政資源,彈性因應變遷,並提升環保思維,降低環境衝擊;整合使用水流域各類自然資源,以使效益最大化,並提升能源效率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建立資訊交流平台,提供最適化決策背景資訊。
(5)整合民間資源,促進投入參與:強化環保社群合作關係,整合氣候變遷核心方案;保存、適應和維護文化的生存能力、傳統、自然資源和經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