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淡江大學的校園裡,五十七歲的吳榮賜和年輕學子有說有笑,他不是學生家長,而是該校中文研究所的學生,四十五歲才從國中讀起,求學歷程可說酸甜苦辣點滴在心頭。
吳榮賜生於南投縣名間鄉,從小在泥地與大自然揉和的環境中成長,擅於觀察、記憶的他,將樹的姿勢、果實的容顏如實地畫進練習簿或月曆上,但「水果畫得再像,能當飯吃嗎?」務實的父親這麼說。
父親希望他學一技之長,儘管他有意學畫電影看板,但父親希望他學打鐵較實在。夜裡,他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手持雕刀刻了尊觀音;她慈眉善目,衣襟飄逸,木頭細緻的紋路,更襯托出面容的慈悲,當他正得意地端詳自己所刻的觀音時,一聲雞啼,將他喚醒。
這個夢讓吳榮賜決心學習木雕,二十三歲拜佛雕名師潘德為師,他從早到晚盯住師傅,看他如何持刀、下手、走勢,晚上收工,師兄弟們去看戲、逛街時,他仍抱著木頭猛刻。短短六個月的學藝,讓潘德對他刮目相看,不僅傾囊相授,還把最疼愛的女兒嫁給他。
他不斷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向古典文學人物進軍,善於掌握各路英雄好漢的陽剛之美,傳達出豐厚的民間生命力。
一九九三年吳榮賜受邀到法國郭安博物館、比利時蒙特瑪琍博物館展出,在法國郭安博物館的展場上,為了致詞的講稿幾乎失眠,看到藝評家對他的藝術成就侃侃而談,且有很多他聽不懂的專業術語,讓只有國小畢業的吳榮賜感到相當尷尬,回國後決定揹起書包上學去,那一年,他四十五歲。
吳榮賜從國中補校到高中補校,整整六年都保持全勤,天大的事都無法阻擋他上學。五十一歲那年,他考上淡江大學中文系,歷經幾次「被當」的危機,放學後不論是中文或英文筆記,他都耐心地用毛筆字再寫一次以加深印象。
現年五十七歲的他是淡江大學中研所學生,若順利取得碩士學位,他還要繼續攻讀博士,並將所學呈現在木雕作品中。無論是求學歷程或木雕新作,他都帶給藝術界一次又一次的驚歎。(郭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