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部分市售蔬菜含有較大量硝酸鹽,食用過多恐將誘發食道癌、胃癌及肝癌。衛生局建議,民眾吃蔬菜最好先經汆燙,如果要生吃,也要先經溫水處理。
台北市衛生局檢驗室主任許朝凱昨天公布一項實驗結果,發現用清水洗蔬菜,無法洗去任何硝酸鹽,反倒是用溫水或熱水,能有效去除蔬菜中硝酸鹽的含量。
許朝凱說,檢驗室選擇市面上硝酸鹽含量較高的青江菜、小白菜,及有歐盟硝酸鹽標準的萵苣三種蔬菜做實驗,分別以清水清洗浸泡、溫水浸泡及熱水汆燙這些蔬菜,再以試紙法檢驗硝酸鹽含量。
結果發現,最好的方式,是以攝氏四十至四十五度溫水浸泡十分鐘,能降低五至六成的硝酸鹽含量,又不會因過熱(五十度以上)導致炒菜時菜葉太軟。
若用攝氏一百度的熱水汆燙兩三分鐘,能使菜葉的硝酸鹽含量降低五至八成;以冷水浸泡蔬菜二十分鐘,則無法降低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
許朝凱強調,硝酸鹽人體攝入量一天在二百二十二毫克以下為宜,攝入過多會導致血液無法吸氧,引發呼吸困難、皮膚及血液顏色因缺氧而變藍等嚴重後遺症。
據文獻記錄及相關實驗報告,得知施用氮肥過多及採收時機不當是硝酸鹽含量較高的主因。尤其陰雨天採收的葉菜類,其硝酸鹽含量都明顯較高。
國內尚未有蔬菜中硝酸鹽含量的標準,就歐盟標準而言,規定在二千ppm至四千五百ppm以下,但也僅限於菠菜及萵苣二種。
他建議民眾,購買地點應多元化分散風險,也可多吃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E。這類食物能阻止硝酸鹽在人體內轉化成亞硝酸鹽,使硝酸鹽隨著食物代謝到體外,不會囤積體內引起病變或提高致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