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齊國人滿腦子想著金錢,有天他偷了金塊被逮個正著。人們責問他為何當著眾人面前偷竊,他回答說:「我拿金子的時候,只看見金子,沒有看見人!」
像這種過度貪戀錢財而蒙蔽理性的人,就是財迷心竅。另外,還有人因迷信某些鬼神而被魅惑,人稱鬼迷心竅。其實,魅惑人心的不是鬼神,而是沒有依託的人心。
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是因為會思考、能判斷、有自主性。但放眼現今社會,多少人正受物質支配或某種意識形態左右;那多是因為人的惰性使然,習慣聽別人說,沒有求證精神,或是一昧跟著流行走。
從事設計的人很重視好奇心與觀察力,但這些在課堂上是不會教的,要自己去發現。
葉金川曾在《天下雜誌》分享念醫學系的觀念。他說,學生不應把未來工作的收入當作選擇科系的重要指標,因為社會主流價值無法決定你的生涯,價值觀要靠自己去找尋,不是別人替你決定生涯。
迷惘的人最終還是會找回自我,最可悲的應是執迷不悟。
古時有則笑話,有人勸偷雞賊改掉偷竊惡習,不料偷雞賊討價還價的說:「這樣吧!我以前一天偷一隻雞,從今以後改為一個月偷一隻,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
明知是不道德的行為,就應及時改正,為何要等到明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