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幸婉蠟炬成灰 照亮畫壇星空

 |2005.09.15
770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藝術家陳幸婉,作品極精緻又大氣,在藝術最顛峰的五十三歲,罹患乳癌倏然消逝。如果生與死只是生命的一段過程,她生命中那不曾止歇的創作熱情與執著專一的態度,已讓她真正活過。

國立藝專畢業後,陳幸婉回台中教書的兩年期間,她痛快地畫,也盡興表現。一九七八年,二十七歲的陳幸婉辭去教職,和夫婿倆以教兒童畫維生,雖然收入短少,精神卻很富裕,這是陳幸婉決心放手一搏,作為一名專業藝術創作者的開始。

陳幸婉邁向追求自我的專業創作,她總是不滿足於那種把自己亢奮的情緒以大刷子宣洩在畫面上,一九八一年,她終於鼓起勇氣向擅於教導現代繪畫觀念的李仲生學習。在李仲生引導下,陳幸婉不間斷地在紙上作大量單色線性塗寫素描,以開發自我內在的潛能,並培養自己的想像力,逐步走向反學院的現代藝術。陳幸婉把家中頂樓的鐵皮屋當成工作室埋首創作,那是她結婚以來最快樂的創作時光。

如果說一九八一年進入李仲生畫室研究是她藝術生命的轉捩點,那麼一九八四年獲得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屆新展望獎,就是她藝術生命的起跑點。短短三年,陳幸婉已蛻變為現代藝術的新銳。

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中國古藝術,從八○年代起致力於複合媒材,九○年代又加入水墨的自動性書寫。三十年來始終如一,以非具象形式創作,她不在乎市場,不在乎名利,讓自己的心靈無牽無絆地馳騁於現實之外。

誠如陳幸婉在札記上手寫的:「身為一個創作者,最重要的是誠實而沈靜的工作,不在乎外界種種喧嘩,這是一條無止境的探索之道,隨著生命經驗的累積而成長。創作過程帶來的喜悅是最大的回饋,而不是外界的掌聲、起哄。」

陳幸婉以對藝術的火熱,堅持專業創作,追尋女性的主體性,在愛情與創造力的和諧體現中,開拓出許多豐富的燃料,更燃燒出熊熊火光,即使她已隨風飄逝,那火光卻恆常照亮夜空。(鄭惠美)

【陳幸婉的故事登於《源》雜誌九月、十月號。 】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