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二十二日,大家熟悉的單國璽樞機主教安詳地離開了我們,在預錄的臨終遺言中,他說:「人生如戲,我曾扮演各種角色,有貧窮、有富裕,有無名小卒、有風雲人物,所有一切就如煙霧般很快過去,現在我躺在棺木裡兩手空空,只帶走一生的功過,人生美好的仗已經打過,賽跑也到了終點,有勝利、有失敗、有跌倒,透過信仰讓我從跌倒中爬起來,向目標邁進。」這是走過真實的人生之後,才可以展現出來的豁達。
與單樞機主教相交數十年的星雲大師,也在告別式中稱許單樞機是「人間國寶」,尤其清廉自持,致力改善社會風氣的貢獻極大,而他一生奉行的「犧牲享受、享受犧牲」、仁慈謙卑的態度更是大家效法的好榜樣。星雲大師和單樞機主教雖然各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卻能相知、相交、相惜四十年,彼此間的包容與尊重,正是現今台灣社會最需要的內涵。
在緬懷單樞機主教的同時,也讓筆者聯想到與單樞機有著相同信仰,一生堅持行善、用愛傳播福音,同樣享壽九十歲、走過真實的人生的「非洲叢林醫聖」——史懷哲。
出生在德、法、瑞三國邊界亞爾薩斯(Alsace)的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一八七五~一九六五年),從小接受多樣文化和語言的洗禮,集神學、哲學、音樂以及醫學四大學術於一身。他三十歲時,無意中看到一則西非法屬殖民地加彭(Gabon)缺乏醫護人員的報導,他告訴自己,三十歲之前把生命奉獻給神學,三十歲之後,要把自己奉獻給人類,於是他辭去教職,經過七年的學習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三十八歲時與新婚妻子,遠赴非洲行醫傳教逾五十年。
史懷哲在一九一三年前往非洲加彭的蘭巴倫(Lambarena),他不僅用醫術治療當地民眾身體的病痛,用宗教感化心靈,更馬不停蹄地在歐洲各國以演講和舉辦音樂會的方式募款興建醫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史懷哲和妻子因德國籍的身分,被以「戰犯」罪名被關入集中營,他在獄中撰寫出版《叢莽邊緣》(On the Edge of the Primeval Forest),講述他在非洲行醫的生活,感動了許多人,也鼓勵了更多人投入落後地區的援助工作。他出獄之後,再度回到蘭巴倫,將他的出版所得和所有財物投入重建在戰爭中毀壞的醫院,從沒水沒電、一磚一瓦開始,又再經過十多年的耕耘,醫院每年可以醫治逾五千人,而非洲的居民從一開始不信任、排拒,到最後尊稱他為「非洲之父」。
由於史懷哲堅持「實踐」他善行的服務理念,他獲得了一九五二年度諾貝爾和平獎。他用諾貝爾和平獎的獎金在蘭巴倫擴建了一所可以容納三百名痲瘋病人的醫院。可以說,史懷哲超過半世紀的人生完全奉獻給了非洲的人民。
一九六五年九月,史懷哲因腦血管疾病在非洲辭世,享年九十歲。而他一生努力不懈、堅持以行動幫助偏遠地區民眾,已經成為致力社會服務工作者的標竿,更是人道關懷價值的崇高典範。
單樞機主教曾經說過:「世界的改變,往往是少數人願意犧牲時間、奉獻精力而達成的。」他相信許多年輕人都有改造世界的渴望與理想,只是需要激發他們的潛能,且不能只靠有心和熱誠,更要對目標有深刻的認識與信念,他堅信「愛必須表現於行動,表現在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管你是信奉天主教、佛教或者無神論者,人類對於「愛」、「慈悲」,「善」與「正義」的追求和實踐,不論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世代,都有我們可以學習的榜樣。當我們循著前人的腳步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希望我們也同樣成為後人學習的對象,這樣帶動社會良善的循環,才是社會進步的力量。
最後,筆者認為,要帶動社會風氣,我們需要更多良善的社會典範,這些值得我們推崇的善行必須透過不斷地傳布,讓更多的人不但可以學習,更能因此深化成為心中的信仰。這樣的良善循環不分年紀,每個人在任何一個年歲都可以找到學習的目標,並且下定決心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