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最近在第五屆「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上,向美方提出了以「工業合作計畫」取代現行單向式軍事採購的要求,希望讓台灣廠商在軍備上能有更多的生產、組裝與技術移轉機會。
所謂「工業合作」,最早業界稱為貿易補償(Offset),主要是利用政府對國外重大採購案的機會,要求國外廠商依採購金額的一定比例,執行技術移轉、國內投資、國內採購、國際行銷與貿易推廣協助、共同研發及人員訓練等專案項目,協助本國產業升級及競爭力提升。
「工業合作」在其他國家,例如新加坡、南韓,都要求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百的工業合作額度,也就是花一百億買武器就要求工合一百億額度,台灣自七十七年華航購機案簽定第一份工業合作協議以來,頂多要求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工業合作額度,表現的相當客氣。事實上,台灣每年付出高額軍費預算向美國購買武器,就是希望透過採購過程,加強兩國工業合作,特別是「工業合作」的比例與額度的提高,最後希望讓這些武器能在台灣生產、組裝。
近年來,台灣許多國防重大採購案始終未能獲得立法院的支持,實導因於複雜的政治與商業利益糾葛,不過,美國國防廠商在台灣軍購過程中,如果願意加強「工業合作」的比例與額度,以協助台灣防衛自主並提升國內產能,或許會有助滿足立法院朝野的期待,並增加台灣民意對軍購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