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蛟龍」號海試陸基保障中心宣布,「蛟龍號」昨日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試驗區載人深潛突破七千公尺,最大下潛深度達七千零二十公尺,打破大陸和世界最大下潛深度紀錄。但大陸要具備真正的深海調查能力,還要以水下機器人等設備作輔助;大陸還要研製水下一萬一千公尺級的載人潛水器。
中新社報導,「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七千公尺海試,二十四日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進行第四次下潛試驗。上午五時二十九分,潛水器開始注水下潛,「蛟龍」號並於上午八時五十四分下潛破七千公尺達到七千零五公尺,又於上午八時五十七分下潛到底,達到這次最大下潛深度七千零二十公尺。
「蛟龍」號這次海試的最大下潛深度,創造大陸載人深潛最新紀錄,也創造了全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
「蛟龍」號誕生前,全世界只有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四國擁有載人深潛器;這些國家的深潛器最大工作深度為六千五百公尺,而「蛟龍」號最大工作設計深度為七千公尺,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論上它的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百分之九十九點八的海洋區域。
「蛟龍」號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研究員徐芑南對中新社指出,要具備真正的深海調查能力,僅有載人潛水器還不夠,還需要纜控水下機器人、無纜水下機器人、載人潛水器等三者,才能構成完整的深海調查團隊,在深海進行調查。
徐芑南說,大陸載人潛水器下一步的發展:組成完整深海調查梯隊、建造載人深潛器工作母船、研製深海作業工具,包括取樣器、生物筐等。
「蛟龍」號的設備由大陸生產的比例達到百分之五十八點六,已沒有任何關鍵進口零件設備會影響到其今後應用。大陸也將展開四千五百公尺載人潛水器關鍵技術的研發,主要包括載人球艙、高壓海水泵、鋰電池、推進器等。載人球艙預計二○一三年底完成研製,之後完成潛水器設計和研製,整個計畫預計在二○一八年左右完成。
「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表示,今後大陸還要研製一萬一千公尺級載人潛水器。
大陸國家海洋局長劉賜貴則指出,針對目前國際海底區活動的需要,大陸準備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點關注區域,展開試驗性應用調查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