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宣布油電價格雙雙調漲,卻因為民怨沸騰,馬總統趕緊指示分階段調漲,試圖減緩物價衝擊與民怨。其實,台灣油電價格長期偏低,早已扭曲了台灣的產業結構,也造成了許多不公平的現象。
台灣的能源,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依賴進口,但是,台灣的油電價格卻遠較許多國民所得比我們低的國家的油電價格還要便宜。低廉油電所造成的虧損,誰來買單?答案是政府! 那麼,政府買單的錢又是從哪裡來?不就是納稅人繳納的稅金,如果租稅不足,政府就得借款,而不論借款的手段為何,最終,還是要全體國民來償債,這一代還不了,下一代還得還。換句話說,低廉的油電價格背後不可說的祕密,就是全體納稅人不斷地在貼補那些油電消耗較多的人!
讓油電價格回歸成本,或是說,油電價格解除凍漲,就是要停止全體納稅人補貼浪費油電的人不公平現象,不料,民意卻希望維持低油價,補貼浪費油電的少數人,保持這種不公平的現象,豈不怪哉?
台灣超級低廉的電價,國際馳名。前一陣子,全球網際網路的巨擘——谷歌(Google)就決定將他們的新數據中心落腳在炎熱的彰化。數據中心是耗電量極大的產業,現今全世界新建的數據中心都往年均溫在攝氏九度的北溫帶移動,沒有人會傻到在亞熱帶地區籌建數據中心。谷歌看上台灣超低廉的電價,說白了,就是吃彰化政府和台灣人民的豆腐!台灣全體民眾用高成本、低廉的電,去貼補全球市值第二大、最賺錢的公司,主政者竟然還沾沾自喜,豈不愚蠢?
反對油電價格調漲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主張台電是公共事業,它的虧損來自於經營無效率,因此,不應該藉由價格調漲來弭平虧損。這個說法,基本上沒錯,卻沒有說出台電鉅額虧損的真相。
台電的鉅額虧損,最主要是來自於過去十餘年離島電價補貼政策,而離島電價補貼的始作俑者,是「照顧偏遠地區民眾」的「民意」;而為人詬病已久的台電敦親睦鄰支出,也是應各級民意代表要求與壓力所編列、支出的。
台電另一個虧損來源是高價向民營電廠購電,這是當年半吊子開放民間經營電廠的後遺症,開放民間經營電廠,原是師法國外的Independent Power Plant(簡稱IPP)政策,但是,開放電廠卻沒有開放輸配電網路,民營電廠的發電量,除自用外,多餘的發電量只能轉售給獨占輸配電網路的台電,不料,獨占輸配電網路的台電,在民意代表和利益團體的壓力下,不但無法獲取獨占的超額利潤,反而被迫付出較高的價格購買民營電廠的電。Independent(獨立)變成了Dependent(依賴),IPP變成了DPP,也就是說,民營電廠的利潤其實是依賴台電、寄生台電所產生的,而多年來,全體納稅人也持續、變相地貼補那些有能力投資民營電廠的富豪。
補貼政策,美其名是照顧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但其結果,往往是由社會上多數守法的中產階級,透過納稅去補貼相對少數的富人和投機的違法分子。譬如,補貼漁船用油,卻可能造成油品盜賣的黑市,補貼計程車用油,卻變相補貼了搭得起計程車的消費者。因此,補貼是最壞的一種政策。
低廉的油電價格,還有一個後遺症,那就是無法透過價格機制去驅動綠色能源科技與應用的開發。美國的例子證明,當油電價格高時,正是節能減碳科技和綠色建材發展地較好的時候。就這一點而言,過去多年來,台灣可說是繳了白卷。
面對地球暖化的嚴肅課題,我們必須立即放棄過往補貼的思維,讓油電價格回歸到市場機制裡頭,藉由市場機制讓油電獲得最適切的運用,讓市場機制去加速推動綠色能源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