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這樣的外行人觀察,台灣的教育是失敗的。自從上世紀八○年代,開始高唱教育改革以來,教育界努力的目標似乎只是解決升學問題。即使這樣一個單純的目標,想免除孩子們升學考試的負擔,情況卻越來越糟,改到今天,連學生也高舉抗議的旗幟了。
以今天的情況來說,台灣的教育還不如改革之前。那時候雖有升學問題,在基本精神上,是立基於傳統「尊師重道」的理念之上。表面上看起來,不過是老師認真教書、學生用功讀書。可是當老師的,一方面教孩子們讀書,一方面負有管教之責,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學生家長們的態度很嚴肅,老師們的態度也很嚴肅,學生就不敢掉以輕心。那像今天,老師對學生責罵兩句,學生就會回家告狀,家長就會興問罪之師。在這種情況下,哪有老師願意多事?所以在傳統教育中,尊師是第一要務。
這並不表示老師可以毫無瑕疵的完成任務。讓我們平心靜氣的說,要做到「尊師重道」,老師的任務也是很艱難的。在古代,課堂上所教的不過是聖賢之道,老師在書本上傳授的與他教給學生的做人之道,基本上是一致的。他自己的行為,待人接物,做為學生的表率,也當然要合乎聖賢之道。這已經不容易,可是到今天,情形就更加不同了。
今天大部分老師在課本上教的都是知識,已經與做人做事的道理全不相關。老師在學校裡學的,大概也是知識性的,所以有一位教授把九年一貫的課程稱為缺德的教育。這也難怪,西方自從盛行新教育理念以來,以放任想像力為鵠的,又主張個性自由成長,所謂品德,早已被忘到九霄雲外了。直到近年,西方國家才普遍發現國民欠缺良好品德的危機,迫不及待的把德育找回來。可是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知如何下手。因為老師們早已不知品德為何物,怎麼教給學生,怎麼以身施教?
我們的教育部也已覺悟到短缺德育的嚴重性,所以自民國九十三年就開始推動品德教育方案。第一個五年結束後,於九十八年實施第二個五年計畫。然而只要看過這個計畫的本文,就知道只是空談,是不可能成事的。教育界學者們的大毛病就是喜歡唱高調,從來不曾腳踏實地。
這個方案有兩大毛病。第一個毛病是不肯提出「品德核心價值」及「行為準則」。顯然還是在玩民主的遊戲,主張「自下而上」,由各校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良好的品德難道需要通過民主的討論來決定嗎?當然不能回到傳統的「忠孝節義」之類,難道教育部找不到幾位頭腦清楚的教授,告訴我們何謂良好的品德嗎?其實現代人的品德價值核心是非常簡單的。西方基督教的「愛人如己」或古人的「己所不欲,毋施於人」,認真施行起來,都可以達到提升品德的目標。
第二個毛病是拿不出實施的辦法。品德可以在課堂上講授嗎?要怎麼教?教育部沒有具體的方法把品德教育編到課程中,其困難可想而知。只在方案中要求各學校規畫在相關課程中,簡直是一句廢話。很顯然,沒有具體的實施計畫,就不可能有績效評估辦法,當然就沒法知道計畫推行了沒有。五年過去,上下互相敷衍,計畫「完成」了,卻只是一句空話,應付公事而已。
問題在於品德教育是行為教育,必須靠老師們在學校生活中結合言教與身教,才能收效。老師們怎麼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靠他們的品性與對教育投入的精神,另方面也要靠做為教師的訓練。可是我們的師範教育已經因改革而徹底瓦解了。教育部只想到種子教師訓練,只想到鼓勵各校教育學程增加品德教育的課程。可是在缺乏明確目標,又沒有執行方略的情形下,升學主義的烏雲籠罩,如何落實可有可無的品德的教育?世風日下,教育界卻束手無策,怎不令人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