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發現,當人與動物互動時,有許多人們意想不到的療癒能力。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為何動物對許多身心障礙,或醫療需求的患者有如此助益,但太多的臨床實例,讓人不能漠視這樣的結果。
根據專家研究,常與動物保持親密接觸,對病人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定的幫助。長期與動物接觸的病人,血壓、膽固醇及罹患心臟病的機會,都比沒有接觸的病人低。動物也能幫助病人紓緩壓力、放鬆自己、減少生病的機會。
動物的訪問活動,在國外相當普遍,包括拜訪受刑人、心智不健全的兒童,或以動物協助自閉症小孩,甚至帶動物去拜訪末期患者,讓病患受動物相伴、親舔、安慰。
騎馬治療,對腦性痲痺及先天性肌肉萎縮的病患,有非常好的復健效果,瑞士保險公司甚至給付相關的費用。馬術治療對兒童口吃或語言問題,也有莫大幫助。
根據「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的報導,台北護理之家有位臥病爺爺,自從狗醫生探訪後,每晚看著他與狗醫生合照入睡,成了他的習慣;一位原本內向害羞、腿部肌肉無力的五歲小女孩,在狗醫生帶領下,踏出生平第一步;崇愛發展中心一位自閉青年,對人不理不睬,但見到狗醫生,立刻抓起畫筆畫出狗醫生畫像,表達內心善意。
國內也有「狗醫生」到長照機構拜訪,帶給住民莫大快樂。狗醫生的服務內容包括「陪伴」、「復健治療」。增加老人被關懷的機會,也配合復健師的療程設計,利用丟球、梳毛、撫摸狗兒、牽狗散步等活動,協助患者復健,甚至利用狗兒為話題與服務對象對話,加強其口語運用、追溯記憶等心智活動的練習。
雖然早在幾個世紀前,人類就知道動物會讓人心情愉悅。但到近代「動物支持療法」才從過去被嘲諷、質疑,成為現代科學家競相研究的主題。
歐美國家已有一種新的意識,認為動物對於人,不再是肉品的提供,而是生活中的好夥伴;動物不僅有感情,甚至有人類缺乏的療癒能力。我們該想想:「動物是我們的朋友,不是我們的食物」。
(作者為台大雲林分院安寧病房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