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後歷史時代的偶然崇拜

南方朔(資深評論家) |2012.02.21
820觀看次
字級

人類在從前,無論對自己或對整體的國家社會,都不滿意。這種不滿意就顯示在各式各樣的追求上。我們對人的不滿意,遂有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努力;我們對國家社會不滿意,遂有了追求經濟和政治社會等方面的努力。這種努力的過程就叫做「歷史」。在歷史的時代,我們崇拜各種道德巨人和聖君賢相名將及各種革命改革家。他們的行為成了我們的模範。

但今天的時代氣氛已經變了,人類由於科技生產力的解放,經濟已有了改善,而自由民主也使人得以擺脫許多束縛,於是人們就產生一種志得意滿的心態,認為透過集體的行動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歷史時代已告結束,現在進入了「後歷史」時代,現在由於媒體及廣告日益發達,人們每天無時無刻不被媒體上的軟性新聞及廣告上所呈現的幸福快樂訊息所轟炸,於是許多人真的以為公眾問題已不再重要,「後歷史」時代重要的是娛樂,而不是問題!

每個時代都會有人們思考的盲點,「後歷史」時代盲點的形成當然是有原因的:

一、現在媒體及廣告發達,媒體愈來愈不喜歡討論那些傷腦筋而又複雜的公眾問題,簡單的軟新聞當然受到更大的青睞,軟新聞就是由娛樂表演業(包括演藝界、模特兒代言界以及觀看式運動商業界)所製造的新聞,這些新聞人物都是酷哥辣妹,他們已成了「後歷史」時代的偶像。以前的人崇拜偉人聖人,現在的人崇拜偶像,高下之判已明。

——在「後歷史」時代,由於偶像人物講究的是紅或不紅,而不是偉大與否,因為任何文明中那個最重要的「偉大」元素遂告消失,一個平庸、快樂但短視的社會自然形成。而我相信平庸而快樂雖然也很好,但平庸久了,它的累積性問題有一天必然出現。就以「後歷史」最快樂的大國美國為例,它今天就沉屙日重。這也證明了「後歷史」的平庸與快樂,不是一個國家社會的好選擇。

——在崇拜偶像而非偉人的社會,它會形成一種獎勵機制,崇拜偉人的社會,人們會努力著去學做偉人,在崇拜偶像的社會,大家自然搶著也要去當偶像。台灣的大學生不想去當科學家或專家,而寧願早早就賣臉蛋賣三圍事業線,他們沒有錯,他們只是被社會的獎勵機制牽引著往前走而已!

近代討論「後歷史」時代的學者都普遍會引用到一個共同的資料來做為討論的基礎。早在一百多年前,即一八九八年,美國針對一千四百四十個初中生做調查,問他們心目中的榜樣人物是誰時,百分之四十都選華盛頓、林肯、紅十字會創辦人巴頓女士、海倫凱勒的老師蘇莉文女士、凱撒、哥倫布等。被提到的運動名人只有兩個,一個是自行車選手,一個是拳擊手。中選的榜樣人物,百分之七十八都是歷史上的政治、道德及軍事偉人,當時演藝界尚未發達,因此,演藝界人物一個也沒有。值得注意的是,被選中的人物裡有百分之十二,是文學作品裡的虛構角色,有百分之五是宗教上的偉人及名人。

但到了一九四八年又做類似調查,男學生的第一名是小羅斯福總統,女學生的第一名是巴頓女士,運動明星占了百分之二十三,演藝明星占了百分之十四,宗教人物連百分之一都不到,一個漫畫人物還比耶穌選得更多。到了一九八六年,初中生所選的十大榜樣人物,除了雷根總統外,其他九個全都是演藝圈,由於雷根也出身好萊塢,可以說美國初中生的榜樣人物全都演藝名人。一九八○年代,法國也做了普遍民調,法國總統的知名度為全國第九,遠遠落在電影明星之後。

美國的調查實在值得深入探討。它顯示隨著社會的演變,傳統社會的榜樣人物還以歷史偉人為主,但愈到現在愈受到媒體娛樂活動及廣告宣傳的影響,人們的認知及判斷也往娛樂名人這邊移動,甚至政治名人也往演藝名人看齊。美國缺乏偉人的新榜樣,快樂而平庸,缺乏遠見,這不是沒原因的,美國的例證實在值得警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