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二十四日表示,中國經濟結構正逐步好轉,外部不平衡正在改善。在這種趨勢下,全球範圍內看到個別國家對中國發難,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出於其自身國內政治的考量。
周小川指出,中國約三點二兆美元的外匯儲備及今年可能接近一千七百億美元的貿易盈餘,屢屢成為國際上指責人民幣匯率被低估的理由。美國參議院本月十一日通過針對人民幣匯率的法案,威脅要以報復性關稅懲罰中國。而龐大的外儲資產因美元貶值而「縮水」,進一步「藏匯於民」才是上策。他並進一步解釋,「所謂『藏匯於民』並不是老百姓把外匯藏到自己手裡,而是他們自行決定運用到包括投資在內的渠道中去。」
周小川二十四日在北京出席「中國經濟的全球機會:二○一一新浪金麒麟論壇」演說時做出上述表示。周小川又謂,從經常項目及資本項目的總和來看,今年總的順差可能還是比較大的。他估計,中國今年經常項目盈餘與GDP之比將在百分之四左右。他指出,中國經常項目對GDP之比,最高年代在二○○七及二○○八年的百分之十左右,隨後有所降低。到二○一○年下降到百分之五點二。
市場理解,周小川暗示中國將擴大民間外匯的投資範圍,包括企業對外投資,及放寬居民用匯等,但他並未提及政策調整的時間表。
《經濟參考報》引用中國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的話說, 「藏匯於民」中的「民」含括企業和個人兩類,「藏匯於民」並不只是指「持有外匯存款」,更是指企業和個人能夠有購買外匯理財產品的渠道,以及在海外進行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的渠道。他表示,今年年初溫州率先公布「溫州市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方案」,但目前尚未進入實質性作業階段。
趙慶明說,從趨勢來看,官方有可能在考慮端出統一的、明確的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的政策,以期更好地達到「藏匯於民」的目的。
據新華網報導,周小川也談到人民幣「走出去」的時機問題,他說,國際收支平衡與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及人民幣「走出去」有密切關係。
周小川指出,國際收支平衡的指標也是中國自身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觀察指標。而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這樣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從中國國際收支近三十年的走勢來看,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最近十年。十年間,中國貿易順差顯著提升,外商直接投資(FDI)十分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