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根據婦產科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台灣社會以雙薪家庭為主,蠟燭兩頭燒,產婦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大增,每十名產婦中,就有二人會罹患輕重度不等的憂鬱症,不但症狀可能長達一年以上,嚴重者還出現焦慮、自殺或轉為精神疾病的傾向。
寶寶一哭,旁邊的媽媽哭得更大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菁徽說,類似情形,近年來在婦產科病房和坐月子中心屢見不鮮,尤其生第一胎的新手媽媽,最常發生情緒波動很大。
哺乳不順、擔心無法照顧好寶寶、寶寶作息不定造成媽媽睡眠不足、身材變形、會陰傷口疼痛,擔心影響夫妻性生活以及因寶寶改變原本生活形態,無法適應,是臨床六大常見產後憂鬱症成因。
雙薪家庭的職業婦女尤其容易陷入產後憂鬱,陳菁徽表示,國人晚婚,生育年齡又偏高,平常在職場呼風喚雨、指揮若定的這群女強人,遇到人生重大的生子轉捩點,卻一夕變的笨手笨腳,照顧小孩、親餵母乳,什麼都做不好,只要寶寶沒依照生理時鐘睡覺、體重過輕、無法正常分泌乳汁或必須工作無法照顧寶寶,就會出現內疚心態,認為自己沒能力當個好媽媽而自責。
產後六周內最容易出現焦慮情緒,症狀輕微者,多半常沒來由的情緒低落、失眠等,只要家人及醫護人員適時陪伴、關心和專業協助,絕大多數幾周內即可恢復,如果產後情緒低落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應立即就醫治療。
陳菁徽建議,充足睡眠,充分營養,加上適時運動,提高免疫力、消除壓力,是預防產後憂鬱的最好方法,門診發現,如果不正視產後憂鬱的惡性循環,產後憂鬱症每千人中約有一到三人可能會出現妄想症、嚴重情緒激動等精神疾病,需特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