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眼集 解與行

文/心惠 |2011.10.02
924觀看次
字級

三年前,因為對出家生活好奇,我飛到台灣參加佛光山短期出家修道會。期間,引禮法師問我,未來有什麼打算?我說,希望可以出家。於是他建議我報考佛學院。

過了兩天,老師跑來恭喜我,說我考進了學院。我猶豫了幾天,不知該不該去讀。在這麼「動」的道場,我要如何找到內心的慈悲、智慧與光明?引禮法師告訴我,修行不一定要在蒲團上,在這個人間佛教的道場,在許多的磨練中,會更快成道。

大師在《禪師與禪詩》中說:「禪師從較高的境界來看世界,從差別中認識平等,從動亂中認識寂靜。只要我們心中寂靜,熱鬧場中也可以做道場,就如同陶淵明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我下決定到學院,挑戰這個更高的境界。

到學院第一堂功課,就是學習無我,與他人和敬共處。在深山中,我們可以得到內心的平靜,但要在人群中找到解脫自在,卻是難上加難。有時候,我們想要和別人不一樣;有時候,我們希望別人認同我們多於我們認同他們。因此,要能在大眾中自在的穿梭,祕訣在於無我。《佛光叢書‧人間佛教‧如何建設人間佛教》中記錄了師父上人的一段話:「能體認『無我』的妙意,那麼就沒有自我中心的思想,不會堅持己見,而能處處為他人著想,成全別人。無我乃取出小我、私我的意思;小我去除了,大我才能顯現出來;私我空無了,涅盤寂靜的真我才能呈露出來。」

第二堂功課是學習轉念。老師說,在佛門裡要有信任。信任是對因果法則的尊敬,深切肯定每一段因緣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對因果定律沒有深切的認同,當被人誤會或傷害的時候,就會生起懷疑。其實,每件事情發生都有過去的因,當被人無理指責時,可能因為我們也曾犯過同樣的錯誤,了解因果的關係,就能轉而感謝這樣的因緣,讓我們看到內心的不圓滿。在大眾中修行,通過與人群的互動,更能看清楚自己。

學院的第三堂功課,是學習如何自我管理。剛到學院時,我只帶了一個背包;但三年下來,不留心所收集的東西,就像六十坡的青苔一樣,愈積愈多。因此,自我管理的基本原則就是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曾有同學問,牙刷的刷毛朝左或朝右,和開悟有什麼關係?的確沒什麼關係,但是掌握空間的能力卻和開悟息息相關。如何讓修道的氣氛透過細心的那一念提起來,是叢林中每個菩提幼苗共同的責任,把自己的心管理好,才能真正去影響別人。

第四堂功課是學習聆聽。我的大學教授曾說過,人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個嘴巴,就是要我們多看、多聽、少說話。學院的禁語區和禁語時段,讓我們學習聽話,聽自己心裡的話,也聽聽別人說些什麼話。觀世音菩薩能以耳根證得圓通,就是如實的聽,而不妄加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星雲日記》寫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將不好的聲音聽成是好的聲音,不好的話聽成是好話;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善聽、諦聽的良好習慣。」

學院第五堂功課是學習承擔。一般人執著對錯、好壞,所以常常處於煩惱與妄念中。但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當下承擔,就能化解許多錯綜複雜的因緣。大師曾說:「佛學是心性之學,要在生活當中慢慢養成,無法以輕心、慢心學成。對於生活中的苦難,若能以認識、接受、承擔的心來化解,自能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及宗教心得,來完成弘法布教的工作。」

佛光山是個解行並重的道場,我們在學院過著豐富精采的生活,多一分承擔力,多一分對生命的體悟。世間是無常的,但佛性不會壞。不管以後走到那裡,被派到哪一個單位,只要時時善護清淨心,就能像大師在《星雲說偈》中所說的:「超越時空、超越對待、超越你我,回復到究竟的、本真的淨土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