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陳朝平資深媒體人前一陣子到北京參加一項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座談會,主要議題是兩岸如何合作在全球推展華語文教育以及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會議中,與會者發言盈庭,咸認數位時代來臨,兩岸合作華語文化創意產業,必須藉助於雲端運算的概念。遺憾的是,會中似乎沒有人針對兩岸雲端運算的環境,以及當前推動華語文創意產業的問題癥結,多所討論。
雲和端是兩個概念,雲是虛擬的、是具有運算功能的資料庫,文創產業的內容和產品,可以儲存在虛擬的雲裡。端,則是各種不同的終端,包括、但不限於我們所熟知的電視、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iPhon等實體。雲和端之間,需要傳輸平台來連結,方能將雲端裡的內容、資訊和產品傳輸給消費者手中的終端;也才能將消費者的訊息反饋給雲。雲端之間的傳輸平台,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寬頻網路,而現時所謂寬頻網路,包括了固定網路和行動網路。那麼,當兩岸都興致勃勃地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我們有必要審視一下兩岸寬頻網路的現況,是否能提供文創產業發展所需的頻寬。
過去幾年,海峽兩岸寬頻網路市場的發展甚為快速,台灣地區寬頻網路的普及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中國大陸寬頻網路的消費人口也高達三點七億,市場滲透率逼近百分之三十。然而,海峽兩岸平均每人能夠享用的頻寬(簡稱人均頻寬)與國際上真正的寬頻市場,如韓國、香港的30M、100M相較,屬於嚴重偏低。
台灣目前的人均頻寬約為1M,大陸地區人均頻寬則不足1M,還在512K上下打轉。要想在這樣「窄」的寬頻網路上,發展文創產業,無異是緣木求魚。不僅如此,海峽兩岸的寬頻價格偏高,更是阻礙數位電影、數位電視與動漫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殺手。
目前,大陸正在積極打造寬頻網路,許多城市的電信運營商甚至喊出了「100兆到戶、30兆起步」的口號,足見其雄心。而台灣的電信業者也信誓旦旦,要提高固定網路與行動網的頻寬。不過,兩岸似乎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兩岸寬頻網路的互聯互通,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目前,大陸對於台灣的網站,特別是新聞網站和入口網站,基本上是採取阻絕的政策,對於台灣的影視內容產品、頻道、動漫以及各類出版品,則是採取嚴格審查、高度管制的政策。
台灣對大陸的網站雖然沒有採取阻絕封鎖的措施,但對於大陸電影電視以及頻道落地,有嚴格的管制進口措施。對於大陸的影視從業人員以及專業人士來台,也高度管制。對於大陸的資金來台投資文創產業,更是戒慎恐懼,唯恐遭到滲透。不僅如此,台灣對於大陸生產製造的技術先進、價格低廉的寬頻網路設備,也採取幾乎等於禁止進口的措施,台灣電信業者被迫用高價採購舊型的網路設備,連累台灣的頻寬遲遲無法升級,寬頻網路價格長期居高不下。
在我看來,如果兩岸要在雲端運算的平台上共同發展華語文的文創產業,那麼,當兩岸的人均頻寬偏低,兩岸網路無法互聯互通,甚至都豎起了高牆壁壘、限制對方的文創產業技術、人才、產品、資金進入市場時,我實在很難想像,兩岸合作發展華語文的文創產業,會有多大的成績!
從全球經驗來看,社會愈開放,文創產業愈發達。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但是文明風華的關鍵,更是創意的泉源。兩岸要合作發展華語文的文創產業,必須用更開放的態度和政策。
所謂更開放的態度與政策,可以用十六個字來表示——「技術准入、市場准入、資金准入、人才准入」。兩岸領導人何妨將這十六字列入下一階段協商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