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京滬高鐵營運半月,繼前兩天連續因供電設備故障造成多班列車誤點後,昨天又有一班列車故障誤點長達兩個半小時,四天內即發生三次故障,引發民眾對京滬高鐵品質、服務的疑慮。
七月十日因山東省境內雷雨大風引發觸網事故,京滬高鐵十九趟下行列車誤點;七月十二日中午京滬高鐵在安徽宿州附近又因供電設備故障,再度造成近四十班列車誤點,大量旅客滯留在候車大廳;昨天由上海虹橋開往北京南站的G114次列車,運行至常州北站突發故障,再次誤點一百五十分鐘。
對於高鐵數日內的多次事故,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著名高鐵專家王夢恕認為,京滬高鐵正處在磨合期,到底用多大的張力、鬆緊程度等都要調整。調整完之後就會比較穩定了。他表示,京滬高鐵磨合期需要一個月左右。
上海鐵路局宣傳部副部長陳萬鈞則在其博客中撰文表示,京滬高鐵開通至今不過短短十多天,猶如「新手上路」。看待「新手」出現的「毛病」,應該「風物長宜放眼量」,理性對待。
但是,對民眾而言,京滬高鐵被詬病的不僅僅是頻繁的故障率,而是應變與服務意識不足。
網路上多位民眾指出,高鐵本身就有一定的故障機率,發生故障也可以理解。但是,異常天氣的緊急應變方案不夠充分;應對突發情況的技術設施不夠安全完善;一旦發生斷電、誤點時,車上乘務人員、鐵路部門無法有效連繫安撫旅客,造成資訊滯後,民眾恐慌,餐飲也沒有準備;誤點後沒有賠償機制;票務服務不夠人性化,退票費用高昂且手續繁瑣,種種缺失都顯示出高鐵服務體系的問題。
民眾強調,大陸高鐵標榜營運里程世界第一,也一再展現乘務員「高姐」的美麗亮眼;然而僅有速度遠遠不夠,大陸高鐵的服務意識、保障水準、管理制度距離世界一流仍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