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最新的「台灣老化地圖」,嘉義縣是最高齡的縣市,六十五歲以上人口達百分之十五點六;老化也與慢性病脫不了關係,調查顯示,五成的老年人至少有三項慢性病纏身,以高血壓、白內障與心臟病最常見。
全台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在民國八十二年達到百分之七,成為「高齡化社會」,目前成長至百分之十點七。台灣在二次大戰後出生的第一批戰後嬰兒潮(民國三十五年出生)邁入六十五歲,經建會推估六年後,老化人口將上升至百分之十四,進入「高齡社會」,到民國一百一十四年,老年人口將飆升到百分之二十的「超高齡社會」。
國健局根據今年五月底的戶籍登記資料,繪製出「台灣老化地圖」,部分縣市老化較其他地區更快,嘉義縣、雲林縣、澎湖縣老年人口均超過百分之十四、達到高齡縣市的標準;最年輕縣市是桃園縣、新北市、台中市、新竹市、連江縣,老人比例低於百分之十。進一步分析鄉鎮市區的層級,全台更有二十三個鄉鎮屬於超高齡社區,尤其新北市雖然整體人口比例較年輕,但轄區內就有平溪、雙溪、坪林三個超高齡社區。
人口與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洪百薰表示,若分開性別來看,由於女性較男性長壽,因此高齡女性分布的縣市除了雲、嘉、澎,更擴及南投縣、苗栗縣、台東縣。此外,這些高齡縣市普遍有年輕人口外移的情形,若改以長住人口估算,高齡比例恐怕更高。
老化免不了與慢性病相呼應,國健局針對老年人口進行的身心狀況追蹤調查,近九成被診斷至少有一項慢性病,患有三項以上慢性病者也達五成,最多的依序是高血壓、白內障、心臟病,女性還特別常見骨質疏鬆與關節風濕症,男性的糖尿病也擠上前五名。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包含高血壓、白內障、退化關節炎等疾病,是老化過程中避免不了的,目前醫學上能做的就是延後發病的時間。此外,老年病往往有「共病」特質,比如一個糖尿病患者,不只是高血糖,還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甚至腎臟病等問題,醫界照護上須從整體考量,改變單科個別處理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