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食品違規添加塑化劑風波擴大,民眾憂心攝取的塑化劑量恐危及健康,衛生署邀集專家學者,針對五種日常生活常見的塑化劑,訂出每人每日每公斤的最大攝取容忍值,傾向比照歐盟標準;另一方面,也將對市售食品進行總體檢,優先針對嬰幼兒食品、飲料類以及保健食品,調查含有塑化劑的背景值。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表示,訂定最大攝取容忍值,是基於日後安全管理的考量,上周舉行第一次會議,與會專家學者傾向比照歐盟的規範。他指出,歐盟不論在食品包材、醫療器材或食品,對塑化劑的管制比較有完整的機制,近日會再參考其他資料,一至兩周內即可定案。
根據歐盟標準,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的DBP容忍值是十微克、DEHP五十微克、DIDP一百五十微克、DINP一百五十微克、BBP五百微克。
然而,最大攝取容忍值是每日總量的概念,康照洲表示,每類食品隨包裝的不同,原本就可能存在不同的塑化劑背景值,衛生署也將著手對市售產品進行全面性普查,了解食物內含有塑化劑的背景值,才能在最大容忍值的範圍內,對每類食品訂出個別的塑化劑限值。
優先普查民眾關切或大量使用的食品,比如嬰幼兒食品、保健食品與飲料。
即使訂定容忍值,國人仍應注意日常生活中塑化劑的曝露量,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表示,塑化劑普遍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塑膠製品、定香劑、製藥等,因此食品中不該直接添加、但可能因塑膠容器溶出塑化劑,民眾認知哪些物品容易含有或溶出塑化劑,就應改變行為,避免長期頻繁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