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遠離黑心起雲劑產品,就能避免吃到塑化劑?研究發現,保特瓶(PET)、高密度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等塑膠材質的容器,百分之百都會溶出DEHP,特別是PVC保鮮膜,包覆油脂食物時,溶出量多會超出標準值。
國人日常生活中,早已少不了塑膠製品,昨天在食品安全管理論壇中,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發表研究結果。
她用一般常用的PET、PE、聚丙烯PP等八種材質,在溫度二十五度下,以「正庚烷」為溶媒,模擬盛裝、包覆油性食物,結果全部都會溶出DEHP。
陳美蓮強調,雖然PET等材質會溶出DEHP,但都在可容許的範圍內,必須注意的是,PVC保鮮膜的DEHP溶出值最高,平均約每公斤食物可能溶出一點九八毫克,已高於歐盟、及國內一點五毫克標準;如果覆蓋油性食物再去微波加熱,溶出值更高。
屬於脂溶性,遇到油性食物、加熱都會從塑膠材質釋出。如果包裝飲料、食用油、醬油等,應還在可容許的風險範圍內。
環保署預計二○一三年禁止PVC保鮮膜製造、輸入供零售業販賣。
但在此之前,陳美蓮建議民眾,這類塑膠用品可用來裝水、蔬果等,但最好不要拿來盛裝含油脂類的食物;政府應制訂包裝材料中容許添加塑化劑的最大含量,以確保平常使用時溶出濃度在安全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