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林口訊】斥資逾二十億元、歷時十四年的林口竹林山觀音寺重建工程,使用了四十萬才珍貴台灣檜木,加上樟木、大陸青斗石,雕梁畫棟,全台獨一無二,最近開始拆除外部鋼架和鐵皮圍籬,預計兩個月後「露面」,全部工程預定明年中完工。
竹林山觀音寺總幹事吳源鴻表示,竹林山觀音寺外觀巍峨,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將重現中國南方傳統風貌的巍峨寺廟建築,也是採用木材結構最多的廟宇,工程規模少見。
竹林山觀音寺供奉十八手觀世音菩薩,是清朝嘉慶年間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而來;一九三八年日據時代在現址興建日本風格的寺廟奉祀,取桃園縣蘆竹鄉的竹、林口的林,桃園縣龜山鄉的山,命名為竹林山觀音寺。
一九四六年台灣光復改建為中國式寺廟,沿襲中國南方建築風格的寺廟,具本省民間建築藝術精華,外觀巍峨,雕梁畫棟,古色古香,早就是北台灣名勝。
竹林山觀音寺重建工程從一九八九年開始籌備,一九九三年時委由七十九歲、已在全台建造數百間寺廟的建築師梁紹英設計,一開始就朝向以木結構為建築特色,翌年開始在全台大舉蒐購台灣檜木和樟木,以每才五百六十五萬元蒐購了四十萬才檜木,光是檜木就斥資兩億元,台灣檜木幾乎被買光。
正面五殿 檜木組成拜亭
「竹林山觀音寺不乏獨步各廟宇的設計,堪稱少見。」梁紹英表示,竹林山觀音寺重建工程以中國閩南式傳統廟宇精華打造,寺廟正面五殿,面寬六十二公尺五十五公分,深四十八公尺五十六公分,分前殿、拜亭和主殿,正殿最高達二十七公尺,約九層樓高,木結構是最主要特色,重建工程從原來四百坪擴建至一千坪,一九九七年動工。
除了相當少見的正面五殿外,中殿拜亭的主結構梁柱,是由檜木組成,兩組橫梁跨距長達十五公尺、高一百二十公分、寬四十五公分,是所有檜木中最長的,底下四根檜木柱子直徑九十公分,則是最粗壯的,加上四根石柱,承載三層屋頂的重量。至於主殿則使用了十六根檜木,直徑六十六公分,前殿用了十根檜木,直徑六十公分。
竹林山觀音寺主結構採用高達四十萬才的台灣檜木,牆壁、龍柱、石堵等石雕是採用大陸青斗石,木雕則採用樟木,木雕、石雕都在大陸完成雕刻後,運回台灣組裝,再進行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