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有類似的經驗,帶孩子到醫院看病時,原本乖巧的孩子卻格外抗拒,甚至還沒進診間就哭鬧不休;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住院病童身上,一方面要與病魔對抗,另一方面又對醫院環境感到不自在,哭鬧等情緒問題更嚴重。
台大醫院小兒胸腔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曾到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進修,意外發現國外醫院發展兒童友善環境已行之多年,但國內醫院始終還是傳統的門診與病房環境,讓兒童對就醫有著恐懼感。
他認為,若醫院可以加入符合兒童認知或喜愛的設計元素,一方面能移轉兒童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提供親子喘息和學習的空間,可以緩解恐懼感與哭鬧情形。他觀察這樣的友善環境,已在部分兒童牙醫診所開始出現,但多數醫院兒科很難找到經費去做改變,或是不知如何成為有意義的兒童友善環境。
因緣際會下,這個理念得到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董事長吳春福認同,邀請呂立出任基金會執行長,當台大醫院蓋兒童醫療大樓時,瑞信挹注資源替看診及住院的兒童,量身打造候診空間和遊戲室,於民國九十七年底啟用。
呂立表示,兒童友善空間營造出童趣的感覺,但不等於幼稚,因此不是放個玩具或牆壁顏色鮮艷一點就好,這個空間應該要讓兒童可以探索、學習與遊戲,在台大兒醫的八個主題空間中,當時就由設計師、醫師與家長共同討論要呈現什麼樣的概念,而不只是裝飾用的藝術品。
因此單調充滿藥水味的候診空間,變裝成森林仙境;透過大富翁遊戲區,接觸消化系統的課題;遊戲室內模擬太空艙的醫院,讓兒童在宇宙無垠的想像力中,認識原本害怕的醫療過程。
「硬體的改變不是為了漂亮,而是讓病童不害怕!」呂立指出,這些不同主題的遊戲室和候診區,讓病童從活動或遊戲中,舒緩生理上的不適感,及心理上的焦慮感,台大兒醫啟用以來,他的確發現孩子哭鬧的情形有改善,家長哄孩子等待打針或治療時,也增加許多安撫的力量。
去年瑞信贊助第二個兒童友善醫療環境空間,改造的是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兒科診間,把原本擁擠的候診區,利用設計手法打造出色彩、格子、線條及閱讀的好環境,這些如同書架般的格子,各有不同色彩、安放多種讓兒童可以觀看的東西,稱為色彩部落,讓兒科診間耳目一新,醫師們同樣反映:哭鬧減少了。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的兒癌病房化療區,則是瑞信下一個可望贊助改善的空間,期能轉移病童接受治療的恐懼。
呂立表示,由於施工期間需有替代的看診或治療空間,因此不是每個醫院都能接受瑞信協助,不過改善兒童就醫環境的想法,經過瑞信付諸行動後,的確讓不少醫院發現有其好處,相繼前來諮詢相關做法。
他指出,並非一定要設計師去做才有效果,只要多替孩子想一點,也可用輸出圖案等方式,來改變病童對就醫環境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