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期)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亦然,一度空間無解的問題,放到二度空間來思考就可能不成問題;二度空間無解的問題,放到三度空間來思考即可能迎刃而解;三度空間無解的問題,就需要放到四度空間去解決。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發現牛頓物理學中有許多難題無法只用三度空間的思維解決,而必須運用四度空間的思維,亦即三度空間加上時間的時空連續結構,愛因斯坦氏因而推演出廣義相對論,提出了相對時空與質能等價(E=mc2)的理論,解決了牛頓物理學所無法解決的諸多問題。然而懷抱古典主義的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物理學又被近代物理的量子力學所超越。
就如同數學與物理學的思維,「人生問題」乃至「生死問題」的探索也是一樣,在低階的思維層次看似無解的難題,提到高階的思維層次或放大視野來看,就不再是無解的難題,而很可能迎刃而解。人生視野的高度決定廣度,進而決定深度,即如王之渙的詩句所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Heidegger)在他的經典之作《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一書中說了一句名言:「人是向死的存在。」筆者認為,他的實存分析似乎預設了「一世生命觀」的立場與論點,因此,「死亡」對人生而言,就成了具有「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所以他不得不說:人是「向死」的存在。
假設吾人的生命只有「一生一世」的話,死亡的結局必然導致「生命存在的斷滅,生命價值的失落,乃至生命意義的空虛」,萬物之靈的人類,也終究將與草木同朽。如果生命只有一世的話,對少數人來說,死亡或許是一了百了的解脫;但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死亡無異就是令生命灰飛煙滅的黑洞,當有親人過世時,我們所必然面臨的生離死別與悲傷哀痛,也終究成了天人永隔的無解難題。
因此,我們需要擴大「生命」的「定義域」與「維度」,生命不是只有現在這一世,還有無窮的「過去世」與「未來世」;生命的歷程也不是只限於色身的生、老、病、死,還有無盡心識的流轉,以及靈性的不斷提升。
從佛教「三世論」的生命流轉立場與觀點來看,「死亡」只不過是芸芸眾生「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雖然從一方面看,是隔絕今世與來生的關卡,但從另一方面看,也是銜接今世與來生的樞紐。是故,在此意義之下,吾人已經不再只是「向死」的存在了,更是「朝向生生不已」的存在。
有情的生離死別,如果放到三世生命觀的時空架構與宏觀視野來看,就不再是天人永隔的無解難題,而可以有生生世世「感應道交」的精神共鳴,以及「天地何處不相逢」的因緣契機,可以轉化乃至超越心理與心靈上的悲傷哀痛,乃至克服面對死亡的無謂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