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年前的農曆二月初一,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因一句承諾剃度出家,他後來不僅開創佛光山,造就逾千名佛門龍象,更將佛法種子遍灑五大洲。佛光山每年在這一天會舉辦「信徒香會」,昨日清晨天未破曉之際,逾兩萬虔誠信眾三步一拜朝山,梵音裊繞全山,接著三皈五戒、生活講座、延生普佛、師徒接心等一日修持,活動圓滿,個個法喜充滿。
「信徒香會」的意義
星雲大師揭示:「佛門倫理的加強、信心教育的增進、禮儀傳授的周到、喜捨功德的普及、佛法接心的相應、大眾溝通的聯誼、修持考功的測驗、生活忍耐的訓練。」責成徒眾以解門與行門等多元活動,接引老中青三代信徒回山參加香會,讓信仰得以傳承、延續。
朝山禮佛
05:30~07:00
清晨,露珠未消散,大地還是一片濕冷,天色微亮,佛光人早已井然有序排好班等候,準備朝拜大雄寶殿、大悲殿、大佛城及普賢殿等四處。

佛光山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在不二門前,勉勵大眾「把心頭的靈山朝禮出來,讓心中的美好的道德一一顯發,將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心運用在生活當中,使周圍的人皆能感受到三好,把人間佛教的理念流傳下去。」
朝山的隊伍綿長壯觀,大眾皆以至誠、感恩心,一心一意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三步一拜地禮佛,每一個人全身都散發著安祥與滿足。
家住花蓮富里、就讀小四、小二的蔡欣慧、蔡欣彥小姐弟,穿著海青端莊的模樣,特別吸引人注目。
蔡欣慧說:「奶奶生病了!眼睛也不好,我要幫奶奶祈福,求菩薩保佑,讓奶奶的病快點好起來。」童稚的孝心,讓人佩服讚歎。
(陳璿宇)
三皈五戒
09:00~11:00
在福慧家園舉行三皈五戒典禮,禮請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及住持心培和尚、慧昭法師、慧思法師及慧任法師等五大師,為兩千多位戒子傳授在家三皈五戒典禮。
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慈容法師在典禮前,向信徒大眾說明三皈五戒的意義,並教授佛門的基本禮儀;儀式在大眾唱誦「爐香讚」中展開,莊嚴清淨的梵唄聲在福慧家園繚繞,攝受人心。
此次戒會中,有許多小朋友前往參加,包括苗栗大明寺八歲劉宜柔及四歲劉于榛姐妹,還有家住高雄七歲的吳巧韻等,都是自己表示要到佛光山受五戒,家長也因此開心地與子女一起來受五戒。家住桃園、高齡九十五歲的焦貴雨,平日喜歡念佛修持,這次隨女兒焦秀蘭參加信徒香會並受五戒,歡喜感動。
利用假期到佛光山當義工的瑞士人Maya得知大師要親授三皈五戒,認為機緣殊勝不可錯過,也報名參加複戒完成心願。(鄧淑明)
生活講座
09:00~11:00
檀信樓舉行的生活講座,由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院長永固法師主講「在生活中的覺醒」,他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生有此福德因緣,熏習佛法,值得慶喜,如果修持不能跟生活連結,在人間行佛,無論進到佛門多久,充其量只能說具備豐富的佛學知識,未能獲得法喜禪悅。」
「如何在修行的菩薩道上成長自己呢?」他指出,若要使「初發心」變成永恆,就必須認識自己的心,即所謂「八識」:眼、耳、鼻、舌、身、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存善念、做好心的管理,以因緣法觀看世象變化,轉變身、口、意業,如此方能「轉識成智」,隨願所成。
永固法師還告訴大眾,唯有人人行三好、四給、六度,廣結善緣,修正改變自己言行,使自己在解行上更像佛弟子,才能超越各種障礙,擁抱智慧法寶圓滿人生,讓生活充滿法樂。(黃俊雄)
園遊會
11:30~13:30
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在佛光山寺住持心培和尚敲響三聲鑼後,宣布園遊會正式開始。全國別分院回山推出五十幾種素食攤位,香味瀰漫於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的四周,讓信徒食指大動,每個攤位都出現等候供餐的人龍,畫面十分有趣。
新竹法寶寺提供享譽全台的新竹米粉,讓大眾享受箇中滋味。台中妙法寺也不遑多讓,以芋頭米粉挑起民眾的味蕾。苗栗頭份宏法寺則以客家菜包、粽子獨領風騷;桃園講堂擺出觀音鄉的蓮子爆米香,一小時內即銷售一空。
普門中學學生以自製六種果凍與二十五公斤番茄蜜餞與大眾結緣,就讀觀光事業科二年級的蔡旻展表示:「藉此機會學以致用,以實際行動服務人群,累積實務經驗,這是課堂上學不到的寶貴經驗。」
七十四歲程江秀蓮笑逐顏開地說:「今天來到這裡,每道素食佳餚都吃好,而且心中似乎什麼煩惱都沒有了。」(陳昭良)
師徒接心
14:30~16:00
「我們覺得大師非但不是弱者,事實上他是一位勇者,更是一位智者!」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陳嘉隆昨日在「師徒接心」座談會上,說出大家的肺腑之言!
陳嘉隆說,大師心繫眾生,為兩岸和平、台灣經濟及社會安定而「為人所不敢為,言人所不敢言」,乃是一位真正大修行的菩薩所展現的德行,身為大師弟子,「我們絕對要挺身而出護法衛教,以正社會視聽!」
感受到信眾們強有力的支持與相挺,大師欣慰地道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他說,自己的童年歷經南京大屠殺、對日抗戰、國共內戰等,更感受到戰時人的生命就如螞蟻般不值,古人說「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因此,雖然許多人誣衊他,他還是要為兩岸和平繼續努力;大師更提出「五和: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之呼籲,希望大家以和為貴,因為「我們來人間不是為了煩惱,是為了歡喜,人間有『和』才值得留念!」 (江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