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思想生態目前正呈現全球暖化現象,真善美的資源則被嚴重消耗……──藍漢傑
旅德文字工作者藍漢傑,以作品《字的流浪》於數位文學創作競賽獲得首獎。他以手機越洋傳送心得:唯有善意的書寫可以像種樹一般,為又熱又平又擠的世界注入氧氣。
課業表現並不是成功唯一條件!
──姚立德
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姚立德本身為該校前身台北工專校友,他憶及在校時得到的訓練,是要重視研究成果與實務結合。因此鼓勵學生多探索各方面知識、積極參與各式活動,藉此累積多元經驗。
大學就是要挑戰自己,獲得成長!
──吳旻純
台中教育大學大四學生吳旻純,曾任國際義工社長,與同學利用暑假到貧窮落後的泰國北部教泰僑中、小學生數學及中文詩詞。因深感「一次的服務根本不夠,必須一直延續」,又主動成立校園社團,每年持續回泰北教中文。
透過歌唱,我感受到自己有在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吳富國
年近耳順的建築師吳富國,20年前曾嚴重氣喘發作,康復後體會到保護環境是維持健康的重要一環,而加入環保愛好者自發成立的「投訴合唱團」,將議題化為歌謠。
創作是生活的結晶體,生活像爛泥,作品就是爛泥。──潘協慶
知名創作藝人鄭進一因吸安遭警方逮獲,辯稱為了體驗情境才以身試毒。同為音樂創作人的潘協慶對此並不認同,他指出這是對小孩的壞榜樣。
年紀大了,白帖漸漸接得比紅帖多,更覺得重要的是活在現在。──苦苓
苦苓淡出文壇後成為國家公園解說員,近日再推出新書,介紹山林生態與動植物。對於敏感的醜聞過往,他表示坦然面對曾做錯的事,但覺得過去種種都是生命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