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監察委員黃煌雄、沈美真、劉興善歷經十八個月調查,完成「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總體檢案」,已獲監察院通過。報告提到「分配正義」的問題,健保給付制度傾斜導至地區醫院急遽萎縮,洗腎、呼吸器給付額度高,未有效分配健保資源。
黃煌雄與沈美真指出,衛生署沒有嚴格規範呼吸器及洗腎門檻與給付條件,導致呼吸器依賴及洗腎患者人數僅占健保人數的百分之零點三三,使用健保醫療金額卻達百分之十一點六七,洗腎基層診所從民國八十五年的八十四家,增為九十八年的三百家,是原來的三點五七倍;洗腎床數也從七百一十九床增為六千六百五十一床,是原來九點二五倍。
監察院調查也發現,全民健保實施後,洗腎床數增為九點二五倍。台灣醫院洗腎投資報酬率約一成,遠高於歐美,顯示洗腎給付標準過高。監委表示,不是反對需要呼吸器或洗腎的病人,而是擔心洗腎、呼吸器成為謀取暴利的工具。
沈美真說,洗腎病人每年要花六十餘萬元,呼吸器約七十餘萬元,有了健保後,不再有賣小孩或因醫療費太貴放棄救治情況,但現在問題變成醫院洗腎報酬是否太高?是不是發生「不需要洗腎卻洗腎」、「呼吸器不該用而用、該拿掉而不拿掉」等弊端。
黃煌雄推估,十多年來健保花在洗腎與呼吸器費用,可能高達四千億元,這是分配正義問題,過去社會關注健保收入面不足,希望這份報告讓各界開始關注健保分配面。
調查報告也提到,現行健保支付制度,傳統四大科「內、外、婦、兒」因醫療糾紛多、值班時間久、超時工作、未獲合理報酬,不再獲青睞,醫學生轉投身五官科,如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整形外科等。
黃煌雄指出,社區醫院因健保給付制度傾斜,出現「大者恆大、小者恆弱」的現象,尤其因健保分配多以大醫院為考量,行政院對於地區醫院急遽萎縮,導致分級醫療呈現頭重腳輕現象,應檢討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