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持續衰減,去年前十一月件數雖較前年同期微增百分之七,總金額卻減少百分之二十六,只有三十五點二九億美元,是八年來新低。另一方面,台灣對大陸投資金額大幅成長,小額與個人名義投資也有明顯增加跡象。
經濟部投審會官員認為,去年前十一月僑外資雖因金額較大的案件減少,致總資金額呈現衰退,但就投資件數來看,較前年同期增加,可見僑外商對臺灣投資環境及未來發展仍具信心,有持續在台投資意願。
但台灣經濟研究院第六所所長楊家彥認為,官方對於ECFA所帶來的效應過度樂觀,相關政策整合度不足,外國人只認為政治風險下降,但是來台灣要投資什麼項目、發揮什麼價值,還是不明朗。他也指出,ECFA可能讓中上游製造業在大陸擴大投資,使原本想投資台灣的外商,轉而投資中國。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認為,僑外資件數增加但金額減少,可能與來台營運模式改變有關,若轉為行銷、營運、或是設立據點,資金規模沒那麼大。
據經濟部投審會資料,去年前十一月,核准對大陸投資金額增加百分之一百一十三;若統計投資金額低於一百萬美元以下的件數,也增加百分之一百三十一。
龔明鑫指出,目前投資大陸趨勢來看,都是走向大型化,但是去年小額、以個人名義投資的件數卻大幅增加,這個現象是過去所沒有,值得探究。
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認為,光看一年數據雖無法斷言,不過小額與個人名義投資增加可能代表個人服務業趨勢逐漸出現,例如開小吃店、美容院或是提供個人法律諮詢等。
龔明鑫說,小額與個人赴陸投資限制較寬鬆,其中雖有可能是投資房地產與股市,但是否在不夠透明的情況下,隱含核心技術外移大陸的問題,需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