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隨醫療進步,體重一千五百公克以下的早產兒存活率可達八成,昨天早產兒基金會發表的白皮書,有追蹤報告指出,雖然早產兒身高體重可能追上同齡孩子,但超過半數的極低體重早產兒在幼兒期或學齡前,會逐漸出現語言、手腦不協調、過動等發展障礙,二到三歲是接受復健的黃金期。
早產兒基金會昨發表「早產兒追蹤檢查白皮書」。根據輔大醫學院院長鄒國英等人自一九九七至二○○六年十年間,追蹤全國八千八百五十七個、零至二歲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發現他們的平均存活率約為百分之七十九。
鄒國英說,當早產兒身高、體重追上其他小朋友,父母常常就安心了,但早產兒最好能追蹤到五歲,評估心智、情緒、動作協調等成長情形。
奇美醫院新生兒科醫師王藍浣昨天指出,追蹤一千二百多個極低體重的早產兒,發現至少有百分十五,早期就出現腦性麻痺、全盲等嚴重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半數的早產兒在幼兒期或學齡前,才逐漸出現手腦不協調、過動、學習障礙,常被家長忽略,也因此錯過了二到三歲接受復健的黃金期。
懷孕二十七周就因破水安胎的朱小姐,二十九周早產生下三胞胎,老大生下時才六百三十八公克,三胞胎因為呼吸窘迫症立刻急救,醫護人員怕她受不了三個寶寶渾身插管、接滿儀器的模樣,直到孩子快滿月才讓母子第一次見面。
朱小姐說,三胞胎翻身、坐、爬都比同齡孩子慢,因此從加護病房開始,就由父母拉著手腳伸展、復健,幾乎每天都往醫院跑,現在三個寶貝六歲,已經上幼稚園。
她以過來人的經驗說,發現早產兒發展上有點不對勁,父母不要心存逃避,拖愈久問題更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