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知名剪黏師傅潘坤地,日前完成台北市保安宮的照壁工程,保生大帝浮雕與屋簷裝飾色澤鮮豔,吸引許多遊客的目光及讚美。這項逐漸失傳的傳統技藝—剪黏,是一種拼黏瓷碗片的技藝,可說是「瓷片版的交趾陶」。
站在保安宮照壁放眼望去,色彩鮮豔的立體浮雕與屋簷裝飾映在眼簾,其中一幅浮雕記載著明初時期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保生大帝顯靈救助朱元璋的故事。此外,屋簷裝飾則有蟠龍、飛鳳、青虎、白馬及花卉齊放圖案,充滿濃濃中國味。
潘坤地表示,剪黏是閩、粵建築特有裝飾藝術,早期村裡若要建廟,村民就從自家拿出花瓶、瓷碗等,打破取出碎片作為剪黏材料,只是,隨著時間流逝,生活型態轉變,這樣的景象已不復見,但碗片仍是傳統剪黏主要材料。
光澤亮麗的彩色瓷碗,是以水泥、石灰、糯米製作而成,只見潘坤地隨手將瓷碗打破,用鑽石鉗像剪指甲般,輕鬆地把碗片修成想要的形狀,例如龍麟是水滴型、羽毛是尖型等等。
最後,潘坤地用石灰、海菜、糖水、水泥等攪拌後作為黏著劑,並在泥灰未乾之際,將剪下來的碗片按照形狀、曲線、顏色等黏上去。
潘坤地師承徐俊三,裝飾過如關聖帝君寺廟、內湖劍潭古寺、北投關渡宮,他被保安宮的工作人員恭稱為國寶級師父。
潘坤地也感慨,雖然剪黏不輸交趾陶,但剪黏這門傳統技藝越來越少人學,逐漸面臨失傳的危機,令他感到無奈又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