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維基解密」獲選為《經濟學人》「新媒體獎」,國際特赦組織也在二○○九年頒給它國際媒體獎,「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從瘋狂駭客搖身成為最受矚目的人權分子。然而,「維基解密」成立才四年卻搞得很多國家雞飛狗跳,它引發了各國的緊張關係,卻也喚起了一些省思。
「維基解密」是以一整套自行開發的系統來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機密材料,這個系統可以有效地保護洩密者,使他們不被追蹤到,維基解密再將這些機密材料公布出來,供人們自由查閱。
自二○○七年以來,「維基解密」在網上公布了數萬份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科技等內容的各國機密文件,它不僅揭露不少民主國家荒誕不經的「祕密」,更左右肯亞總統大選,揭露金融海嘯之際、冰島最大銀行倒閉前的機密文件,今年四月,「維基解密」開始把目標對準美國,公開美國軍隊虐待囚犯、射殺平民的冷血殘酷影片,「維基解密」藉助網際網路的傳播優勢,引發了一系列醜聞和危機。
維基解密信仰資訊公開透明,篤信要將光明探照到公司與政府的黑暗之中。只是,所有的光必然伴隨著陰影。維基解密每次出手,都充分發揮它的宗旨———揭露政府、企業貪腐行為,但近日大動作的公布各國外交電訊,卻也淪為爆料的八卦網站,引發了一些爭議。
維基解密的做法是不是正當?它的解密行為是否可取?公眾的知情權有沒有邊界?目前引發了支持與反對的二極爭辯,然而,維基解密的行徑也讓世界各國政府、機構和民眾紛紛致力探究國家政策、言論自由、網路自由、隱私、保密、透明度、網路力量及危險性等難題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