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墨西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各國擬定一套較為溫和的協議,目的在打破僵局、協助減緩全球暖化。然而,這套協議已遭到美國和部分開發中國家的批評。
聯合國氣候會議十一月二十九日已在加勒比海度假勝地坎肯展開,定十二月十日落幕。目前提出的三十三頁草案決議文內容,在如何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和如何協助貧窮國家的部分,貧富國家之間仍有很大的意見鴻溝。
草案包括成立基金協助開發中國家,找出保護熱帶森林和分享潔淨科技的方法。
美國氣候事務副特使潘興說,草案內容不夠完整,例如,在減緩碳排放量成長速度這方面,沒有方法確保開發中國家會遵守承諾。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
部分開發中國家則指出,對於如何把全球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攝氏二度以內的目標上,草案內容對富有國家的行動要求太軟弱。
去年各國領袖未能在哥本哈根峰會達成協議之後,今年已經不可能簽署任何公約。
最新研究顯示,去年在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峰會發表的文章,主要關注氣候變遷科學的竟然不到百分之十。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學者分析去年十二月峰會期間發表的四百篇文章之後,呼籲未來舉辦類似峰會時,學者發表報告前應該多想想。
報告作者潘特的結論是,那場峰會的「科學部分太少了」,導致一百二十國領袖齊聚哥本哈根,卻未能有實際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