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全穀雜糧根莖類」被視為有高營養價值的主食,不過董氏基金會最近抽查市面上一百一十三件標示為「全穀」、「全麥」的相關製品,發現其中有十三件、占百分之十一的產品完全不含全穀成分,有九件完全未標示成分;另外有三十二件食品,無法從標示中確定其產品的全穀比率。
董氏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市售「全穀」、「全麥」產品有三大疑慮:一是消費者選購這些產品時,無法從外觀標示判斷是否為全穀製品;二是成分名為「小麥粉」常被誤會為全穀類,事實上就是一般麵粉,是由去掉麩皮及胚芽的穀粒研磨而成;三是原料的標示順序,依照原料占產品比率排列,可能含有穀類與非穀類,原料多並不代表全穀類比率高。
衛生署的新版飲食指標中,建議國人應有三分之一主食來自全穀雜糧根莖類,這類成分也有助於預防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不過調查顯示,市面上全穀製品的命名或標示相當混亂。
衛生署指出,日前已公告「全穀」含量的明確定義,目前正輔導業者檢視並改善商品標示,含量不符規定者,就不能稱為全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