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不留財富給子女,僅給他們築夢的錢,他的原則是「足以讓他追逐自己的夢想,但還不足以讓他安享清福」,這是巴菲特給子女的人生引導。
三子女都未承衣缽
據報導,巴菲特的三個子女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女兒蘇西今年五十七歲,開了家針織品商店;現年五十四歲的長子霍華德,三十二歲那年賣了祖父給他的股票,買了一台推土機,開始務農。他按市價向父親租用了一家農場,嘗試協助農民生產更多的農作物。過去四年他更遠赴非洲,致力於一場對抗貧窮與饑餓的戰爭。他最雄心勃勃的計畫是,讓非洲農民能夠免費使用抗旱玉米生物科技。
而最出色的是小兒子彼得,他今年五十二歲,二十八年來曾當過作曲家、製片人、演員、錄音師、獨立唱片公司老闆,還曾參與電視劇、電影的製作。他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並多次獲得艾美獎。最近,彼得出了一本書———《人生由你打造》,記錄了自己的人生經歷以及父親給他的幫助。
繼承遺產用於理想
彼得的家在上世紀六、七○年代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每周工作六天,母親是民權運動支持者。在彼得小時候,巴菲特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他經常在辦公室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看各種報表。在彼得眼裡父親就像高僧參禪一樣,進入一種「入定」的狀態。
彼得透過觀察父親的工作態度,得出一個結論:工作要找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樣才能愉快工作,甚至感覺自己的工作是神聖的,這在工作遇到困難時顯得尤為重要。彼得說,父親總能保持快樂,因為他工作不是為賺錢,而是滿足他無窮的好奇心,檢驗他對現實世界的分析,享受發掘價值和新機遇的刺激。
彼得十九歲的時候,繼承了祖父留下的一筆遺產,是波克夏‧哈薩威公司的股份,當時價值約九萬美元(約新台幣兩百七十七萬元)。
繼承這筆遺產的時候,他剛好決定進軍音樂界。當時他的鋼琴彈得還不好,他用這筆錢,重新進修鋼琴與錄音課。他知道,九萬美元並不能讓他從此無所事事,他必須把創作衝動轉化成維持生計的技能,但他當時一點頭緒也沒有。
曾向父親借錢被拒
彼得和父親曾談過自己的理想。「父親以他的習慣,認真傾聽,不做評論,也不直接提建議。」他在書中寫道:「直到有一天,他對我說:『彼得,你知道嗎,你和我其實在做一件事,音樂是你的畫布,波克夏‧哈薩威公司是我的畫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畫上幾筆。』」
「他就說這些,這就足夠了,直到現在我仍覺得很珍貴。我的父親,事業如此成功,卻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並論,平等看待。」
在創業過程中,彼得曾向父親借錢,但巴菲特拒絕了。彼得當時很生氣,但回過頭來想想,他很感激父親當時的決定。他說:「在困難時,我學到的比以往更多。如果我有一大堆錢的話,我的人生就會是虛度光陰。我真的覺得,當他說『你是我的孩子,我相信你,你不需要我的幫助』時,他是愛我的。」
慈善事業關注女性
一九九九年,巴菲特夫婦為每個孩子撥款一千萬美元成立慈善基金會,這讓彼得從此走進一個全新領域。起初,經營基金會給彼得帶來不少煩惱,因為這意味他將走進公眾視野。不過,彼得很快認識到慈善的價值,並從中感受到滿足感。
彼得和現在的第二任妻子珍妮佛將基金會的工作定位為幫助女童,特別是那些來自貧困國家的女孩。彼得說:「我的父親善於在市場上發現價值被低估的項目,並且堅持長期投資;我的慈善基金會則專注於女童和婦女慈善事業,因為她們的價值也被低估了。」
中西富二代將對話
最近,彼得接受大陸媒體專訪,談到父親的中國行,彼得說:「我想,父親是希望中國人能夠找到適合自己文化背景的慈善表達方式。」而彼得即將至中國展開「音樂與對話」巡演,其中一項重要行程就是「富二代」論壇,他希望在中國年輕人中傳遞「實現自我發展與承擔家庭、社會責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