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狗醫生曾在醫院、學校、安養機構為老弱婦孺送上溫暖的撫慰,然而面對長期入不敷出,無法再撐下,這群毛絨絨、四條腿、受過訓的「醫師」,年底前恐怕將「休診」。
台灣狗醫生協會的正式名稱是「社團法人台灣動物輔助活動及治療協會」,創辦人陳秀宜最近從美國回台處理會務,看到赤字連連的帳目,心裡有數。她表示,最快十月,慢則今年底,協會就要解散。
狗醫生屬於動物治療的一環,狗兒經過見習、實習等不同階段的訓練,由義工或飼主帶著「出診」,與病患、老人、兒童等對象相處,透過肌膚撫觸或眼神接觸,感受人狗陪伴的溫暖樂趣,有些病患甚至因此度過疼痛、積極治療。
義工林佩蓉在狗醫生部落格寫到,「三丸」原是長庚大學的流浪狗,通過基礎班、中級班、高階班課程出師,牠穿著狗醫師白背心,暑假過著早出晚歸忙出診的日子,足跡到過長庚、三重、北投等地護理之家、喜憨兒養護中心、小學等。
讓三丸「判若兩狗」的課程是狗醫生協會義務提供,狗醫生出診也從不收費,長期義務服務的開銷,全由民間捐款贊助,每月至少支出六百萬元;然而,金融海嘯過後,捐款大幅縮水,迄今回流有限,加上訓練師、狗訓練課程不斷流失,也讓部分維繫會務的收入銳減。
陳秀宜說,「我們沒有募款能力」,十年前,狗醫生協會為動物治療做了開頭,直到今年,協會已培育了兩百組的狗醫生家庭,服務了十五萬位對象,為超過百間的醫療院所、機構提供輔助治療及歡樂,陳秀宜認為更重要的是,台灣看待人與動物關係的正向態度也大大提升,今年七月更成為世衛組織下「人與動物國際組織」的聯盟會員。
目前仍有超過五百人、六十多所機構等待狗醫生到訪,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日前理事會已決議,最快下月、最慢年底前,將結束台灣狗醫生協會。
陳秀宜並不奢望會有穩定長期的捐款改變「停診」計畫,她認為,十年間讓社會發現動物治療的可能、創造人與動物的和諧關係,「算是很棒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