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油品公司在颱風前夕發布的油價調漲措施,意外引發用油者以轉移消費地點方式加以抵制。雖然油品公司在競爭壓力下,以購油成本偏高來解釋個別的調漲行為,但經過此一風波後,著實引發國人對國際原油價格的關注,包含原油價格波動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威脅,以及未來油價走勢漲跌,都讓諸多學者提出歧異甚大的不同見解。
主張油價將持續上漲者,以供給面出現危機的角度加以詮釋。這類的見解將墨西哥灣颶風卡崔娜所造成的鑽油塔損害、中東供油國的安全威脅都納入考量。尤其是這次墨西哥灣的風災造成當地減少九成供給量,相當於每日減產一百五十萬桶原油,這樣對原油開採業造成的嚴重衝擊,可能將在未來造成油價上看一百美元的新天價。
持反對看法者則是認為,原油供給其實是供過於求,不僅沙烏地阿拉伯還有足夠能力增產供應現時所需,美國又已經動用戰略儲油,目前的油價問題並非供給短缺所造成。相較於先前的幾次石油危機來自於供給的不足,這次油價問題反而是出現在人心的預期,造成需求量大增,並且在人為投機炒作下,造成油價不正常波動。
什麼價位才是原油價格的合理價位,經濟學者認為,供給與需求的單純關係已經被破壞,決定價格的反倒是國際關係與地緣政治的微妙角力結果。印度、中國對於原物料的需求甚巨,美國卻又以若干油價操作方式,抑制新能源強國的誕生。悲觀的學者認為二○二五年時,原油、食糧、水的供給將出現重大危機,而人類的衝突勢必因三大類需求而爆發。
面對未來的能源問題,科學家試圖以開發替代性能源來提供解決方案,然而,不論是以什麼方式取代原油需求,地球資源終究有其極限,與其竭盡所能擴大供給,還不如減少物欲需求方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