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自去年六月到今年六月,國人持有境外高收益債券型基金規模,從二千二百億元暴增一倍,達到四千四百億元,由於基金內涵以「垃圾債券」為主,金管會擔心一旦發生流動性風險,將爆發比雷曼兄弟連動債更嚴重的金融危機,正積極研擬嚴格限制。
這兩年全球經濟走勢難測,固定收益的金融商品大行其道,其中又以高配息率著稱的高收益債成為新寵兒,國內業者也紛紛募集相關產品或代理國外商品。
許多銀行理專的行銷也與當時推銷雷曼兄弟連動債時如出一轍,像是「每個月平均百分之五到八的配息;每個月固定配息就好像領月退一樣;長期持有穩賺不賠」等,有業者直言,部分理專把高收益債「當成定存在賣」。
金管會日前發現,部分境外基金業者的配息制度設計有疑慮,疑似將投資人本金,挪為每個月固定配息之用,即每個月拿到的配息,其實是當初投入的本金,顯有嚴重侵害投資者權益之虞。
金管會擔心,未來若因國際景氣明顯趨緩,大幅提高垃圾債券的違約率,可能致使高收益債基金出現流動性風險,對國內的負面衝擊恐將遠大於雷曼兄弟連動債,甚至爆發國內法人的系統性危機。
金管會除發函給各投信業者,要求在宣傳高收益債基金時,須以顯著方式提醒投資風險,還邀集各大銀行主管,關心高收益債基金的銷售情況,現更積極研擬相關管理措施,降低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