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的短短數年之內,因為出生率大幅提高,而形成一股所謂的「嬰兒潮」,時至今日,「嬰兒潮」轉變成「老人潮」,世界各地已然掀起強勁的老人議題、老人福利、老人商機等潮流。
白皮書四大願景
就政策面而言,英國、美國將老人教育「社會福利化」,日本強調多元學習、社會參與,並將高齡學習與社區發展結合,我國也在二○○六年頒定「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揭示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與社會參與四大願景。
在市場上,醫療保健、休閒娛樂、衣食住行各類產品推陳出新,無非想滿足廣大的老人消費群。然而,在這些物質的滿足與政府的福利政策下,老人是否就能全然獲得真正的快樂與尊嚴?從各種社會現象觀之,恐非如此。
四等防老養老觀
其實,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為老人做了最佳的定位││「老人是寶」,以譬喻故事教導年輕人,要懂得學習老人的智慧、珍惜老人的存在,也教育老人如何不讓生老病死束縛,而且還能在生老病死裡逍遙自在。
星雲大師也以「四等防老」、「四等養老」,諄諄善誘老人如何把自己變成「寶」。所謂的「四等防老」,是指在經濟方面,要多方開源節流,為自己儲備養老金;在健康方面,要常運動、生活作息規律、注意營養的攝取
;在信仰方面,要擁有正知正見的信仰,不僅在心靈上有所歸依,精神上有所寄託,同時還能廣結善緣,結識許多同道好友;在興趣方面,則要妥善安排休閒活動及興趣的培養,拓展生活圈。
而所謂的「四等養老」,第一等養老要修好緣來養老;第二等養老靠智慧來養老;第三等養老靠積聚金錢來養老;第四等養老則是依靠子孫來養老。
關懷長者的典範
三十多年前,當世俗眼光尚未聚焦於老人時,星雲大師便已帶領僧俗四眾,開啟各種老人服務工作,落實佛陀的理念,樹立了老人服務的典範。從宜蘭的蘭陽仁愛之家、高雄縣老人公寓││崧鶴樓,到全省各地別分院道場所設立的「松鶴班」、「長青學苑」、關懷據點,乃至南華、佛光大學的老人學程等,已服務過數萬名老人,帶給老人觀念與生活上的正向改變。
其中,位於鳳山市的高雄縣老人公寓││崧鶴樓,是由高雄縣政府興建,委託「財團法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經營管理的老人專屬公寓。具有澳洲護理師經歷的覺弘法師,以他陽光般的熱忱,承先啟後的帶給崧鶴樓住戶長輩們全新的照顧和活力,亦以三好、四給帶領團隊。迄今十五年來,經營上以人間佛教為圭臬,持續推行三好、四給,這種獨特的經營模式和成果,獲獎無數,已不足奇,更成為國內外各學術單位、老人機構參訪的重要指標。
面對老病真自在
誠如《星雲法語》裡所說:「『老病死生誰替得』,人生旅途上,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誰也不能代替。」其實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態不健全。因此,不論是老人或年輕人、家屬、服務人員,都應「面對老病」,學習做到星雲大師給我們建議:「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從看得破做到過得好、從藥物治療做到心理治療、從放下執著做到安然自在」,讓每個老人都成為真正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