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近日台灣正陷入環保與經濟發展的兩難中。但中國的情況更糟。據統計,中國石化企業共有兩萬一千家,超過六成的企業卻座落在長江和黃河沿岸,「每天進入長江的生活和工業汙水相當於一條黃河」,對生態的衝擊宛如不定時炸彈。
更嚴重的是,從中國海岸線北端的渤海灣起,到大西南出海口北部灣,在中國一萬八千公里的海岸線上,到處佇立著龐大的儲油罐、高聳的反應塔、巨型的高爐。
煉油乙烯生產更在二十多個省區市「遍地開花」。從北到南,石化項目遍布黃、渤、南海沿岸。
二○○六年,前中國國家環保總局曾發布石化行業環境風險排查名單,其中近日大連發生爆炸的大孤山半島,就有五個石化工廠上榜。
《華西都市報》指出,該份調查也統計,中國的兩萬一千多家石化企業中,位於長江、黃河沿岸的達一萬三千多家,比例十分驚人。
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更警告說:「中國一半以上的化工企業集中在長江流域。每天進入長江的生活和工業汙水相當於一條黃河」。
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政府部門對此生態危機認識不足。尤其,化工企業帶來的高稅收,更難讓地方政府割捨。報導指稱,地方政府在經濟利益和民眾安全之間的最終選擇往往缺乏智慧。在實際權衡中,會選擇火中取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