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和醫院骨科醫師黃裕閔指出,目前臨床上檢測是否罹患骨鬆,標準儀器就是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主要檢查脊椎與髖部,將受檢者的骨密度與平均值比較,採用T-分數的方式:若T-分數大於-1,則骨密度正常;若T-分數介於-1至-2.5之間,表示骨質流失;若T-分數小於或等於-2.5,表示發生骨質疏鬆症;若T-分數小於或等於-2.5且合併有骨鬆引起的骨折時,就是有嚴重的骨鬆。
在治療方式上,對於合併骨折的骨鬆患者,健保給付抑制破骨的雙磷酸鹽類藥物;若已有骨鬆,但還沒有骨折者,則會給予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毫克的高劑量鈣片加上維他命D。
另一項常用工具則是超音波檢查,也可檢查足跟骨、腕骨等部位的骨密度變化,再來分析骨密度的高低,不過黃裕閔表示,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儀器便於攜帶,可做為骨鬆的初篩工具,但因為此機器無法定量,因此若被檢出可能罹患骨鬆時,應再做確切的檢查。
若髖骨、脊椎某些部位過去曾經開過刀或有骨折現象,黃裕閔提醒,進行雙能量X光骨密度檢查時,應事先告知醫師,那麼檢測時就會避開這些部位,他指出,一般來說可檢測的部位點,髖骨有兩處,脊椎則是腰椎的第一到五節,臨床上希望,至少能從這七個檢測點中測得三個部位來判斷。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日前曾針對四十歲以上國人進行七百份「國人保骨觀念問卷調查」,發現國人保骨方法多只仰賴吃鈣片,黃裕閔表示,若以一天需要補充一千二百毫克來計算,許多保健品其鈣質的含量恐怕都不足,因此絕對不能以為光吃鈣片就足夠。
此外,臨床上還發現,許多人誤認為吃維骨力可預防骨鬆,但其所含的葡萄胺成分,其實主要是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膝蓋有潤滑作用,對骨鬆完全沒幫助,部分患者可能同時有兩種病症,因此緩解關節痠痛就以為是緩解骨鬆問題。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祕書長、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黃兆山表示,預防骨鬆的方法要多管齊下,保骨除了添加鈣質外,仍需補充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與蛋白質,同時也應強化肌力、養成運動習慣,讓自己有較好的平衡感與反應來預防跌倒;即使仍不慎跌倒,也會因為有較好的肌肉包覆骨頭,可減少嚴重性骨折的風險。